古代财主去一趟寺庙要花多少银子 有钱人为何喜欢去寺院与和尚交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06:26 1

摘要:夏天的雨,说来就来。方才还是夕阳余晖洒在太皇河面上,转眼间乌云压顶,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在黄土路上溅起一朵朵泥花。陈秋生掀开车帘,望着灰蒙蒙的天色,皱了皱眉。

本文全部图片内容由ai辅助创作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方才还是夕阳余晖洒在太皇河面上,转眼间乌云压顶,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在黄土路上溅起一朵朵泥花。陈秋生掀开车帘,望着灰蒙蒙的天色,皱了皱眉。

“东家,雨太大了,骡子走不动道儿!”赶车的小伙计回头喊道,雨水顺着他的斗笠边缘流成一条线。

陈秋生眯眼向前望去,雨幕中隐约可见一座熟悉的寺院轮廓。太河寺,二十年来香火不断,似乎比记忆中还宏伟了些。

“把车赶到寺旁棚下避雨吧,今晚怕是走不了了!”

小伙计应了声,吆喝着疲惫的骡子向前行去。陈秋生望着越来越近的寺院,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那个同样大雨滂沱的傍晚。那时他还是个穷账房,夹着破旧的算盘和几本账簿,浑身湿透地跑进这座寺庙躲雨!!

车停了,陈秋生从回忆中惊醒,小心取下车上的干粮袋和那个沉甸甸的钱袋子,里面是这趟外出收回的两百两账款。他吩咐小伙计照料好骡车,自己则快步向寺门走去。

“陈施主来了!”守门的小和尚一眼认出了他,忙迎上来撑伞。陈秋生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大善人,不仅常来寺里布施,去年大殿修缮时还捐了二十两银子。

“雨太大,来叨扰一晚!”陈秋生笑道,随手摸出几文钱塞给小和尚,“买糖吃去!”

小和尚合十道谢,引着他穿过前院。雨水沿着古寺的飞檐流下,形成一道道水帘,击打在石板上发出悦耳的声音。院中那棵老柏树被洗得青翠欲滴,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方丈可在?”“师父在禅房打坐呢,小僧这就去通报!”

“不必了,我自去便是。你先去安顿一下我的小伙计吧,他还守着车呢。”陈秋生说着,又掏出块碎银子,“让厨下给他弄碗热汤面!”

小和尚应声去了。陈秋生独自穿过回廊,来到方丈院。这里比二十年前精致了许多,但布局依旧。他轻轻推开禅房的门,只见元无大和尚正在蒲团上打坐,香烟袅袅中,面容宁静如初。

陈秋生不敢打扰,悄声找了个蒲团坐下。抬头间,忽见梁木上盘着那条闻名遐迩的面条罗汉大菜蛇,粗如儿臂,在缭绕的香烟中若隐若现,竟如青龙腾云驾雾般神秘。二十年过去,这蛇居然还在寺中,看来果真是有佛缘的灵物。

“陈施主别来无恙!”元无和尚不知何时已睁开眼,面带微笑。他虽然须眉皆白,脸上皱纹也深了许多,但双眼依然清澈有神,如同能看透人心。

“大师安好!”陈秋生忙合十行礼,“雨大路阻,又来叨扰了!”

“缘分如此,何来叨扰之说!”元无缓缓起身,走到茶几前沏茶,“记得二十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雨夜,施主浑身湿透跑来躲雨!”

陈秋生笑道:“大师好记性。那晚与大师一席话,改变了在下一生!”

元无将一杯热茶推到陈秋生面前:“老衲不过随口说了几句闲话,是施主自己有慧根,能从中悟得商机!”

陈秋生接过茶杯,暖意从掌心蔓延开来。他望着杯中浮沉的茶叶,思绪飘回了二十年前。

那晚他还是个穷账房,为东家收账归来,同样被大雨困在太河寺。当时寺宇远没有如今气派,禅房漏雨,佛像斑驳,年轻的元无和尚正在灯下抄经。两人一见如故,从佛经谈到世事,从修行说到民生。

谈话间,元无说起一桩旧事:当年刘伯温治水,在太皇河畔修筑堤坝,运来特殊青石,石质细腻坚韧,历经百年水冲浪击而不蚀。说着无心,听者有意。陈秋生忽然想到,这种青石质地细腻,或许可做砚台?

雨停后,陈秋生特意去河堤查看,果然发现那些青条石质地非凡。他冒险挖了一小块,找匠人打磨成砚,试墨后发现效果极佳,发墨如油,贮墨不涸。于是他以“伯温遗砚”为名,试制了一批,没想到一售而空。

从此,陈记砚台名声鹊起。他又买下石料厂,专门开采这种青石,不仅做砚台,还雕刻各种文房用具和装饰品。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增设窑厂烧制陶器,开办货行经营南北货物。二十年过去,陈秋生已成为淮北一带数得上的富商。

“若非大师当日一言,哪有陈某今日!”陈秋生感慨道。

元无轻轻摇头:“种子若本身没有生机,阳光雨露再多也是徒然。施主有今日,全凭自己的才智与勤勉!”

这时,一个小和尚端来素斋,两人便边吃边聊。饭后,雨势稍减,但天色已完全暗下来。禅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二人身影。

“这些年经商,施主可有所悟?”元无忽然问道。

陈秋生沉思片刻,道:“经商如修行,须诚信为本。我常对伙计们说,商道即人道,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元无点头微笑:“说得不错。佛家讲因果,商场亦如此。诚信经营是善因,财富增长是善果。但施主可曾想过,财富之于人生,究竟是何意义?”

陈秋生捻着手中的念珠,这是去年从元无这里请去的,已然包浆圆润。

“财富可养家糊口,可济困扶危,如我这二十年来,修桥铺路,赈灾施药,皆赖于此。但有时我也困惑,财富越多,责任越重,烦恼也随之增多。年轻时为几两银子发愁,如今为千两生意焦虑,似乎并无不同!”

元无为他续上热茶,缓缓道:“佛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财富本身非好非坏,全看人如何对待。执着于财富,便是枷锁;善用财富,便是菩提!”

窗外雨声渐密,敲打着瓦片,如同伴奏着这深夜的禅语。

陈秋生若有所思:“大师的意思是,财富如同工具,关键在于使用之人?”

“正是此理!”元无颔首,“世人多以为佛教排斥财富,实则不然。佛陀反对的是对财富的贪着,而非财富本身。你看《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家财万贯却不被财富所缚,反以财富利益众生,这不正是菩萨行吗?”

陈秋生眼睛一亮:“如此说来,经商亦可修行?”

“当然!”元无微笑,“商场中的诚信经营,是修‘不妄语’;公平交易,是修‘不偷盗’;善待伙计客户,是修‘不嗔恚’;合理取财,是修‘不贪欲’。若能将经商视为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那便是无上菩提了。”

陈秋生听得入神,这些年来在商海沉浮的种种情景一一浮现脑海。有一次他宁可赔本也要按时交货,却因此赢得了客户的长期信任;有一次他拒绝以次充好,短期看是损失,长远却树立了招牌。原来这些,都是修行的一种。

“可是大师,有时我看到穷人受苦,施舍救济,却感觉如杯水车薪;有时我想做些善事,却又担心被人说是沽名钓誉。这种矛盾该如何化解?”

元无轻轻拨动念珠,道:“《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意思是布施时不应执着于布施的对象、布施的自己和布施的行为。帮助他人时,不想着自己是在帮助他人,不想着对方会如何回报,也不想着自己做了多大功德,只是随缘而行,心无挂碍。”

他顿了顿,继续说:“如同雨水滋润万物,从不区分孰贵孰贱;如同大地承载众生,从不计较孰轻孰重。施主经商所得,取之于世,用之于世,自然如理如法。至于他人如何看待,何必挂怀?”

陈秋生长舒一口气,仿佛放下了心中一块大石。这些年来,他虽常行善举,却总难免在意他人评价,有时甚至自诩功德。今日听元无一席话,方知自己着相了。

烛火噼啪作响,梁上的大菜蛇似乎被惊动,微微抬起头,又缓缓垂下,继续它的“修行”。陈秋生望着那蛇,忽然觉得这寺院中的一草一木,一僧一蛇,无不在演绎着佛法真谛。

两人从商道谈到佛理,从因果聊到轮回,不知不觉已至深夜。雨不知何时停了,窗外月光如水,透过窗棂洒在禅房地上,如同铺了一层银霜。

元无忽然道:“老衲有一偈相赠,施主可愿听?”陈秋生忙正身端坐:“恭听大师教诲!”

元无缓声吟道: “商海浮沉二十春,慧心识得青石珍。 莫道财富皆虚妄,善用便是菩提根。”

陈秋生默默记诵,越品越觉得这四句偈语精准地概括了他这二十年的人生历程,也点明了他今后的方向。他起身郑重行礼:“多谢大师开示,秋生必当谨记!”

是夜,陈秋生宿在寺中客房,久久不能入睡。回想这二十年,从穷学徒到富商,看似命运眷顾,实则有因有果。若那日他没有进寺躲雨,若他没有留意元无的话,若他没有冒险尝试……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一切看似偶然,又仿佛必然。

翌日清晨,雨过天晴,太皇河水涨了不少,浑黄的河水奔流东去。陈秋生辞别元无大师,临行前取出十两银子,恭敬地放入功德箱中。

“此番听大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真诚地说。

元无合十回礼:“施主有慧根,一点即通。往后路过,常来坐坐。”

陈秋生答应着,向寺门外走去。忽然,身后的小和尚惊呼一声。陈秋生回头,竟见那条大菜蛇不知何时从梁上下来,正缓缓滑行跟在他身后。

元无笑道:“这蛇在寺中修行几十载,从不轻易见人,今日竟为施主送行,看来是与你有缘!”

陈秋生想起昨日称赞这蛇修行已满的话,不禁莞尔。他不敢惊扰灵物,只好缓步前行,那蛇果然跟着他直到寺门外方才止步,昂首望着他离去。

晨曦中,太皇河水声潺潺,河堤上那些青条石经过雨水冲刷,在朝阳下闪着微光。陈秋生深吸一口雨后的清新空气,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小伙计已经套好车,见他出来忙迎上前:“东家,现在出发吗?”

陈秋生点点头,最后回望一眼太河寺。飞檐下的风铃在晨风中清脆作响,如同佛音远播,净化人心。

上车前,他忽然对小伙计说:“回去后提醒我两件事:一是查查当年采石做砚后哪些地方没修补,二是计划在河边捐一艘渡船,方便百姓渡河!”

小伙计应了声,好奇地问:“东家怎么突然想起这些了?”

陈秋生望向奔流不息的太皇河,微笑道:“取之于世,用之于世。这才是财富真正的意义!”

骡车启动,缓缓驶离太河寺。陈秋生坐在车中,手中捻着念珠,心中默诵着元无大师赠他的偈语。雨后的太皇河,一片新绿盎然生机。

来源:五官小郎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