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道朗格重组:关税、市场与战略失衡下的必然选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0:22 2

摘要:2025年5月15日,通用汽车宣布对旗下高端进口车平台道朗格进行业务重组。这个成立仅三年的平台,曾承载着通用汽车通过高端进口车型重塑品牌形象的战略意图,并被寄予厚望。

讲真,通用道朗格重组,是必然!但必然之后,是更多无奈。

2025年5月15日,通用汽车宣布对旗下高端进口车平台道朗格进行业务重组。这个成立仅三年的平台,曾承载着通用汽车通过高端进口车型重塑品牌形象的战略意图,并被寄予厚望。

如今,却因多重困境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有一说一,这一事件不仅是通用在华业务的重要调整,更折射出进口豪华车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毋庸置疑,中国汽车市场,变天了!

一、关税波动成为直接导火索

众所周知,道朗格引入的雪佛兰Tahoe(太浩)、YUKON育空系列等主力车型均产自美国本土,高度依赖北美供应链。2025年初,中美关税政策的剧烈波动,直接冲击了其成本结构——以售价64.8万元的雪佛兰太浩为例,在关税巅峰时期税后价一度飙升至119.23万元,形成“税比车贵”的畸形局面。

尽管5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暂停了部分关税措施,但大排量燃油车和皮卡仍被排除在优惠政策之外,这意味着道朗格核心产品的成本压力并未根本缓解。这种政策不确定性迫使通用在“持续亏损”与“战略收缩”之间做出抉择。

二、市场环境剧变挤压生存空间

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变革正在重塑竞争格局。说白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合资和进口品牌的天下,自主品牌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2025年4月,自主品牌零售份额飙升至65.5%,诸如腾势、仰望等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市场表现对传统进口豪华车形成直接冲击。相比之下,美系品牌市场份额已萎缩至4.8%,进口车整体销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滑39%。

除了自主品牌的崛起,消费偏好也发生了变化,正在全面转向新能源。数据上,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年4月达到51.5%,而道朗格车型仍以大排量燃油车为主,唯一的新能源车型悍马EV SUV也因售价过高(超百万元)难以打开市场。这种产品结构与市场趋势的脱节,使其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往深了看,面对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道朗格车型毫无竞争力,也鲜有生存空间。

三、投入产出比失衡暴露战略缺陷

很负责任的说,道朗格的运营模式并没有对中国汽车市场做出一个长远且客观的认识,从一开始引入就埋下隐患。

先是高成本布局。通用在华铺设了17家高端商圈体验中心,单店运营成本远超传统4S店。然而,2022-2024年道朗格累计销量不足500辆,2024年四款主力车型仅售出75辆,平均单店年销量不足3辆。

其次是定位模糊。道朗格试图通过“生活方式营销”吸引高净值用户,但缺乏差异化的品牌故事。相比之下,劳斯莱斯、宾利等超豪华品牌通过定制化服务和历史传承建立了稳固的圈层认同,而道朗格的“美式豪华”未能形成独特标签。

再就是管理层决策失误。前总裁李龙“不追求销量”的言论与市场现实脱节,其任期内未能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关税和竞争压力。2025年1月的人事变动虽试图扭转局面,但已错失市场窗口期。

四、重组后的生存逻辑与行业启示

通用强调“进口车业务不会全面终止”,未来将依托现有经销网络降低成本,并优化车型引进策略。虽然这种调整虽能缓解财务压力,但仍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点是售后体系风险。重组后门店仅保留售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周期可能延长,而美规车的特殊配置(如英里制仪表盘、北美法规灯具)进一步增加维保复杂性。若无法保障服务质量,将加剧现有车主的信任危机。

第二点是品牌价值稀释。道朗格从独立高端平台转为“普通进口渠道”,其原有的圈层营销和定制化服务将难以为继。在自主品牌高端化加速的背景下,这种调整可能进一步削弱通用在豪华市场的存在感。

江湖车评:

道朗格的案例揭示了进口豪华车在中国市场的普遍困境:在关税政策波动、本土品牌崛起、新能源转型三重压力下,单纯依赖进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对于通用而言,当务之急是加速在华新能源布局——正如其第一季度财报所示,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53.2%,这或许才是其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增长点。

而对于整个行业,道朗格的重组警示:任何脱离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的战略,终将在市场规律面前碰壁。

来源:车界江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