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6号凌晨,豆瓣《下一个台风》词条突然涌进两千多条“一星预定”,理由只有俩字:崔丽。
“买票进场,结果先被喂了一口苍蝇。
”
10月6号凌晨,豆瓣《下一个台风》词条突然涌进两千多条“一星预定”,理由只有俩字:崔丽。
白天还在宣传稿里被写成“女性力量代言人”,晚上就成了观众眼里的“消费死者”代言人——这翻车速度,连退票系统都挤崩了。
片方估计也懵:请个“热搜体质”来站个台,怎么就把预售票房直接砍了63%?
猫眼数据摆在那儿,10月6号退票率18.7%,近三年同体量影片里独一份。
更尴尬的是,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10月8号发倡议,白纸黑字写着“反对利用争议人物炒作社会议题”,就差把《下一个台风》身份证号报出来。
业内群聊里,有人直接甩图:倡议PDF第一页和电影海报拼一起,配文“官方打脸,最为致命”。
观众为啥这么炸?
一句话——案子还没翻篇,你先把血馒头蒸上了。
王某家属11月刚向杭州中院递了再审申请,说手里有新流水,能证明崔丽和王某生前那笔“营养费”并不单纯。
法院受理回执都晒出来了,虽然还没正式立案,但“经济往来”四个字一出现,当年“完美受害者”滤镜当场碎成渣。
网友扒时间线:2023年崔丽举着身份证直播索赔,哭到缺氧;2024年悄悄把赔偿金额从80万提到120万,理由是“精神损失追加”;2025年9月进组看片会,对着媒体说“希望我的故事被看见”——看见没问题,可你让故事里的另一方突然成了“可能还有隐藏剧情”,谁还敢陪你共情?
片方踩的雷,远不止“选人眼光差”。
内部流出的选品PPT上,营销板块一行大字:“社会议题+女性叙事=票房双倍Buff”。
底下还标红:崔丽话题阅读量14.8亿,成本低于一线流量一半。
算盘珠子打得响,却忘了一条铁律:真实案件不是IP,它是别人的伤口。
伤口没结痂,你就把闪光灯怼上去,光不是Buff,是照妖镜。
现在可好,票房Buff变Debuff,双倍变双杀。
更惨的是同档期那几部小成本女性片。
本来排片就紧张,被《下一个台风》这么一闹,院线经理直接缩手:“议题片风险高,先观望。
” 数据公司连夜拉报表:同类“议题营销”影片的观众信任指数同比掉41%,一句话——观众开始PTSD了。
有影院经理发朋友圈:“以后看片会,先问一句:有没有真人真事?
有就退散。
”
说到底,大家烦的不是崔丽一个人,是整套“哭—卖—洗”流水线:先卖惨,再卖票,最后卖周边。
眼泪没干,商务先上,谁受得了?
网友总结精辟:“她不是不能拍电影,是别一边吃着人血馒头,一边教观众怎么优雅擦嘴。
”
现在最慌的恐怕是出品方的保险公司。
业内传言,该片投了“舆情风险险”,触发条件之一是“退票率超15%”。18.7%已经爆表,理赔流程悄悄启动。
要是再审法院真立案,王某案反转,崔丽从“维权标杆”变“经济纠纷当事人”,那赔偿池子可就不止票房缺口这点零头了。
观众其实很好哄:故事讲圆,情绪给够,别拿人家的苦难当KPI。
可惜《下一个台风》团队把顺序搞反——先算KPI,再凑故事。
如今预售扑街、协会点名、再审阴影三连击,只能说是精准踩雷示范课。
下次再有人想蹭社会议题,先把材料看全,把人心摸准,不然台风没拍成,自己先被卷上天。
来源:自由艺术家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