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播: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的李朋朋光荣上榜,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李朋朋是中建钢构天津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焊接工艺研究组组长、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首席技师。20年间,他从一线产业工人成长为“钢结构行业焊接状
主播: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的李朋朋光荣上榜,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李朋朋是中建钢构天津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焊接工艺研究组组长、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首席技师。20年间,他从一线产业工人成长为“钢结构行业焊接状元”,再把经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年轻焊工,用青春年华续写新时代“工匠精神”。来听记者张歆的报道:
工作日上午,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内一片忙碌场景,李朋朋指着在焊接工序生产线上作业的一台机械臂介绍说:
【现场音: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中建钢构自主研发的焊接机器人总成工作站,它主要适用于比较规则的钢柱和钢梁的焊接,对比传统的人工焊接效率能够提升一倍。】
李朋朋来自河南农村,37岁的他,与焊接结缘已有20年。2005年,李朋朋跟随舅舅到上海打工,懵懵懂懂地入了行,从学徒做起,感受到焊接工作的辛苦:
【录音:没接触过这个行业,人家在焊的时候我想看,侧着侧着脸烤了眼睛也打了。电弧光本身也热,我记得第一次打眼的时候,一夜也睡不着觉,眼睛在流眼泪,鼻子在流鼻涕,难受得不行的。】
为了学手艺,李朋朋白天工作,晚上就悄悄拿着厂里的废弃边角料练习。手上磨出血泡、磨出茧子,身上被高温焊渣、焊件烫伤、被尖锐的金属割伤,这些都没有阻挡他的脚步。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李朋朋的焊接技艺逐渐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
2014年,中建钢构天津厂区正式投产,李朋朋凭借过硬的技能加入其中,成为一名一线焊工。随着建筑行业向高层、大跨度、复杂结构方向发展,高强度钢材应用增多、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对焊接工人的技能要求也更高。李朋朋先后参与了科威特国民银行、迪拜地铁、北京新机场等国内外重大工程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
【录音: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干那个科威特国民银行,它是个锥形的(构件),口儿大尾巴小,需要人彻底趴进去,只能趴在那个钢板上,还够不着那条焊缝,然后抱着一个竹竿,把焊枪绑在竹竿上面。下面铺上一层石棉布,但是里面的温度达到了120度左右,我进去的时候吸了一口气,感觉鼻子里面的鼻毛都要给烧掉一样。进去可能三分钟,这一条焊缝焊个两道,就要出来了。(构件)80毫米厚,里面不能返修。总共就三件,但是我们焊了10多天,因为太难弄了。】
十多年间,李朋朋完成了许多像这样的高难度挑战,专业技能突飞猛进。他代表企业参加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等国内外专业赛事,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钢结构行业焊接状元”等多项荣誉,又把在比赛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
【录音:我们买了5台悬臂气体保护焊打底机,从买回来以后,大家用着都感觉这个东西不好用。包括厂家来给我们调试,焊缝根部都不合格,就一直闲置了。然后我就自己到岗位上用去这个设备焊,看看到底是怎么了?当时我做了一个1:1的试件,焊的时候发现电弧根本作用不到坡口的两侧。通过调整焊接参数、调整坡口间隙,把这个设备给用好了。当时给厂子里面带来的效益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的一个班组,在上个月没有用这台设备之前,一个班组完成2000吨的产量,用了这个设备以后,立马第二个月是4700吨。】
2016年,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李朋朋成为焊接工艺研究组组长。他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焊接技巧、学习心得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焊工黄艳龙是个00后,说起师父李朋朋,黄艳龙心悦诚服:
【录音:他生活中特别随和,但是教我们的时候非常严格。按理说已经合格了,但是还有1~2毫米的瑕疵,被师父看见之后,一顿批评,一定要做到最好。】
截至目前,李朋朋所在的焊接培训中心已经累计为公司培养输送高级焊接人才上千名,成为天津市首批“海河工匠”企业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全国钢结构行业首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李朋朋还带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先后完成了多项专业焊接工艺的改善,开发出应用于不同场景的专业设备,大幅降低了焊接成本,提升焊接质量。
放眼未来,李朋朋希望在专业道路上继续前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进步,成为“制造强国”之路上的积极践行者:
【录音:对于产业生产来说,要打开思维。真正要提升产业行业价值,那就要靠技术。挑战更多了,对人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掌握的知识要更全面,去完成你该完成的使命。】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