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回家,表弟把原本准备送礼的两瓶飞天又塞回后备箱,嘴里嘟囔:现在拎着茅台去领导家,对方第一反应不是惊喜,是发愁——“这酒得摆到啥时候?
“1499的茅台,终于不用抢了,却没人想要了。
”
中秋回家,表弟把原本准备送礼的两瓶飞天又塞回后备箱,嘴里嘟囔:现在拎着茅台去领导家,对方第一反应不是惊喜,是发愁——“这酒得摆到啥时候?
”一句话,把2024年最魔幻的消费现场说透了。
行情已经不能用“降温”形容。
酒商群里最新报价单:散飞1700,整箱1850,比年初又掉25%。
更扎心的是“倒挂”——部分经销商进货价1850,实际只能卖1700,卖一瓶亏150,纯属给银行打工。
库存周期从往年的45天拉长到9个月,仓库里堆的不再是黄金,是烫手山芋。
电商战场同样冷清。
双节期间,某东“1499抢茅台”活动报名人数同比少了四成,评论区最高赞是“抢到了也怕砸手里”。
年轻人干脆把茅台当段子:#茅台平替#抖音播放破8亿,肆拾玖坊、酣客们300块的小酒壶配社群暗号,“酱酒自由”喊得震天响——省下的1000多块,够吃十顿海底捞,不香吗?
茅台自己也没闲着。9月底悄悄上线“开瓶返现”,生肖酒最高返500,前提必须扫码喝掉;又宣布Q4投放量砍两成,近五年头一回“自宫”产能。
文件里用词很体面:“保障市场良性”,翻译成人话:再不限量,价格就跳水到妈都不认。
另一边,冰淇淋、巧克力、酱香咖啡,周边卖疯,同比增长300%——主业卖不动,副业来凑,好歹给财报添点颜色。
最慌的其实是中间商。
老赵做名酒批发十几年,今年第一次把朋友圈封面换成“高价回收五粮液”——以前只收茅台。
问他咋不囤飞天了,他甩过来一张库存表:8月到现在,只卖出27瓶,其中20瓶还是老客户“照顾面子”。
“以前一天赚一辆E级,现在三天赚一顿烧烤,谁受得了?
”老赵把烟掐灭,补刀,“隔壁做老酒抵押的老李更惨,客户拿2020年飞天做典当,折当价从3200一路调到1800,再低就爆仓。
”
终端场景也在搬家。
政务桌上一眼望去全是矿泉水,商务局改喝熟普,年轻人直接上精酿。
个人收藏占比三年腰斩——从35%跌到12%,理由简单粗暴:涨不动还占地方,不如换黄金。
直播倒成了新渠道,可惜客单价被砍到1200~1500,主播们一边喊“正品溯源”,一边用“比行情低300”当最大卖点,弹幕齐刷“等等党永不吃亏”。
有人把锅甩给“消费降级”,可数据啪啪打脸:中秋国庆国内出游人次破8亿,花掉7500亿,大家不是不花钱,只是不再为“喝一口面子”买单。
茅台镇明年还要再投10万吨产能,消息一出,酒商群集体沉默——供需天平那头越来越沉,价格这头还能往哪掉?
短期看,春节刚需或许能托一波,但业内共识早已写在私下聊天里:飞天2000+的时代过去了,1500~1600是新的“心理锚点”。
更悲观的说法:如果库存继续堆,破1300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当“不喝也赚钱”的信仰崩塌,剩下的就是一瓶可以喝的白酒而已。
所以,现在最纠结的是那批“囤了十箱等儿子结婚”的中年人——卖,一瓶亏上千;留,占着七位数的资金,利息都够呛。
有人自我安慰:“大不了自己喝。
”可真到开瓶那天,心里想的还是2021年3200的巅峰价,一口下去,满嘴都是人民币的味道,咽得下去算你狠。
茅台会不会彻底走下神坛?
没人敢拍板。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抢到即赚到”变成“抢到就套住”,故事就已经换剧本。
下一幕演什么?
也许是平价酱酒百花齐放,也许是茅台亲自下场做百元带,又或许,年轻人干脆把白酒踢出聚会——历史早已反复证明,没有哪瓶酒能永远当硬通货,房子不行,茅台也不行。
最后一句话送给还抱着“回本”幻想的囤货党:酒最大的价值,是被人喝掉。
如果没人愿意举杯,再贵的液体,也只剩挥发这一条路。
来源:乘风破浪的船帆J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