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村庄真的会消失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01:38 2

摘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仅剩4.65亿人,较1978年减少了3.38亿人。更触目惊心的是人口结构的失衡: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6%,比城镇高出6个百分点。

今年国庆回老家,越发感觉村子里没什么人了,认识的人逐渐老了,记忆中的老人逐渐都走了。

有网友说,“老家的房子锁了五年,去年回去院子里的草快有半人高了。”

是啊,现在路好走了,环境干净了,村里也有电话信号了,但是最为核心的人却少了。

我们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逐渐从逢年过节回家,到几年不回家,不知道咱们记忆中沉寂的乡村故土是否还会重现。

答案是必然不会的。

随着青壮年陆续进城,农村空心化与老龄化已成普遍景象,“村庄会彻底消失吗”的疑问早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答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仅剩4.65亿人,较1978年减少了3.38亿人。更触目惊心的是人口结构的失衡: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6%,比城镇高出6个百分点。

比如河南焦作等地区农村青壮年外流比例甚至超过50%。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乡村留守主体,不少村庄出现“白天少人烟,夜晚少灯光”的冷清景象,黑龙江部分朝鲜族村庄更是户籍数百人、实际常住不足百人。

像我的老家,由于村子里面的小学逐渐裁撤,逼着年轻人不得不为了孩子的教育去县城里面奔波,整体生活质量和体验直线下降。

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啊,我们国家城镇化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

不一定。

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土地的闲置和荒废。

曾有调查显示,农村住房空置率超40%,3.6万个村庄常住人口流失率超70%,江西省某村680亩耕地中640亩完全荒废。年轻人不愿留、能人引不回的问题突出。

有人据此断言:“随着城镇化推进,村庄消失是必然。”从数据看,2000至2010年间我国自然村从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近年日均仍有约23个村庄消失,似乎正在印证这一判断。

我们看电视,一些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中,农村土地可以流转承包出去。可是在广大的山地和西北地区,都是大量的梯田,根本不适合整体承包和机械化作业,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可能拖拉机都开不到地里去,只能是个人干个人的模式。这就导致了人口流失后,大量的土地闲置。虽然本来就不是高产的肥沃土地,可对咱们中国人来说,能种出庄稼的就是土地啊。

另一方面, 经济不发达地区并没有那么多的产业来承接快速城镇化的人口。农民一旦离开了土地,也就没有了收入。东部地区还好,用工需求相对较多,但是很多郊区拆迁群体,也都面临着上楼没收入的风险,这其中当然还有乍富之后的浮夸消费问题,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适应这种城镇化的生活。

东部发达地区尚且如此,中西部更不用多说。他们只能是城市中艰难生活的底层人士。

很多都在打造农村文旅产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方式。稻田画,农村消费体验,生态游,体验农场等等方式。像福建永定土楼通过文旅融合让古村落焕发新生,贵州“村超”带动旅游经济60亿元,山西平遥古村靠电商直播让村民收入增长30%。

这是本身有资源,而且宣传营销做起来的地方,但是这些分子的下面藏着很多村落是政府投入了建设后三产做不起来的。记得做一个发达地区的项目,村长是个退伍军人,因为这层关系,他积极争取资金,村子里盖起了楼房,建起了展览馆,做好了度假村,但是没人来,经营不下去。

更有甚者是本身没自然资源,没资金,没历史文化特色的村落。这些村落的结局只有一个,而那是所有置身其中的人都不愿面对的结局。

很多专家说乡村可以在现代化中保留灵魂。对于空心化严重的普通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农业、利用闲置农房打造康养产业等方式,同样能重构价值。 农村不会凭空消失,但会以新的形态延续。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核与治理效能的乡村,终将在时代转型中完成蜕变。

但这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是那些依赖传统农耕、缺乏发展动能的村庄,结局就是被自然淘汰。

这在宏观层面只是一些数字,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当你置身其中,你又不得不感慨,儿时记忆中那个热闹,温馨又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子已经离你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来源:时枉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