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法融(1936-2021),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毕生驻修楼观台,以道教正统视角注解《道德经》。他著《道德经释义》,将玄奥哲理化为生活智慧,倡导“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
引言
任法融(1936-2021),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毕生驻修楼观台,以道教正统视角注解《道德经》。他著《道德经释义》,将玄奥哲理化为生活智慧,倡导“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
任法融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任法融如何用“道”的智慧解读《道德经》,让千年经典照亮现代人生?》
文/一凡
1957年冬,陕西周至县楼观台深山中,一位青年道士轻抚竹简,眉间凝思。他便是任法融——彼时刚拜别师父王嗣林,来此挂单修行。楼观台传为老子著经之地,千年柏树掩映石阶,仿佛每一寸土都浸透“道”的灵息。
任法融白日垦荒种地,夜间挑灯读经,曾叹:“道非虚玄,乃宇宙真机,人身可验!”(《道德经释义》自序)。他拒做经忏道士,独重实证,将《道德》《周易》反复研磨,十年浩劫中仍坚守道心,以锄为笔、以地为纸,默悟天地法则。
任法融解《道德经》,首揭“道”为混元无极:“无形无象,先天地生,似空非空,含藏万有。”。
他以无极图“○”喻道体——虚无中蕴生生之力,如谷神不死,为天地根。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他释云:可言说的“道”皆落形质,如日月山川,有成毁生死;真常之道却如先天一炁,其精甚真,永恒遍在。
此论直指道教根本:道非物质、精神或规律,而是“造化枢机”(《清静经》)。故修道人当“致虚极,守静笃”,返璞归真,方窥众妙之门。
任法融以“赤子”喻修身治国(第五十五章)。婴儿骨弱筋柔却握固,因元气淳和;圣人同理,谦下不争,反能成其大。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他斥人为标榜贤才必引虚名之争,如“毒虫显丽色,反惑本性”。
其政治论强调“无为”:非不作为,而是顺物自然,如汤武取天下乃桀纣失道后不得已之举。
现代社会中,他赞西部开发、三农政策为“道之均衡”,恰似阴阳调和,促社会和谐。
任法融将《道德经》视为养生圭臬。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他言万物尊道贵德,因道“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此即玄德。
修道者须“挫锐解纷”,泯灭机心,使精气神凝为一体。他本人践行此道:每日晨起吐纳,晚年仍声若洪钟。
更将养生延展至处世,谓“心使气曰强”乃大忌,强行逞强必招早夭;唯守柔处下,如水流不争,终达长生久视。
任法融曾言:“道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指导原理。”。
他对比文明坐标:古希腊哲人探物质本源,老子则直指宇宙虚体;西方重逻辑分析,道家贵直觉体悟。鲁迅称“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任法融以此证《道德经》非仅古籍,实为人类共慧。
他援引李约瑟评“道家为科技思想基础”,主张生态保护、和平共处皆暗合“道法自然”。
任法融以道士之虔诚、学者之严谨,使《道德经》从玄言走向生活
任法融以道士之虔诚、学者之严谨,使《道德经》从玄言走向生活。其解经如凿井,掘愈深,泉愈涌;读者恍见老子跨牛出关,背影融入暮色,而“道”之光永存。今人困于功利喧嚣,或可借任老之眼,观“无”之妙、“柔”之用,重拾内心澄明。楼观台柏叶岁岁新绿,经典不朽,智慧长河终古流淌。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史料与学术研究,仅供文化交流,不涉宗教传播。
参考文献: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东方出版社,2012.
百度百科.《任法融释义经典:道德经释义》.2023.
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三秦出版社,1988.
网易订阅.《任法融释义道德经》.2020.
大道家园.《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一章》.2015.
央视网.《任法融:和谐是中国道教的基本理念》.2007.
邵阳玉清宫.《任法融道长生平》.202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