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开启后,民办高校迎来了长达二十年的黄金扩张期,凭借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实现利润激增,如今却在多重因素叠加下步入下行通道,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
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开启后,民办高校迎来了长达二十年的黄金扩张期,凭借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实现利润激增,如今却在多重因素叠加下步入下行通道,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
民办高校的暴利扩张源于清晰的时代背景与商业逻辑。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就业压力催生高校扩招,但公立高校受限于资金与校舍不足,民间资本入场成为必然选择。
这些民办高校大多采用“扩招+高价+低成本”的连锁化运营模式:通过本校增额与并购快速扩大规模,中教控股便在2016-2024年间将旗下高校从3家扩充至10家;学费定价远超公办院校,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年达4.3万元,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学费逼近5万元,部分院校甚至出现14.9万元的天价学费;成本控制则直指教育核心,通过削减教师工资、压缩设备支出等方式推高利润,中教控股、宇华教育等头部机构净利率达30%以上,堪比顶级奢侈品牌。
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更让这一模式愈演愈烈,22家港股上市高教集团覆盖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形成庞大的盈利网络。
这一扩张模式在特定阶段满足了高等教育普及需求,但高利润背后的教育质量缺失早已埋下隐患。不少民办高校沦为“文凭工厂”,校舍装修富丽堂皇却在教学投入上极尽克扣,教师待遇偏低导致人才流失,专业设置跟风盲从缺乏特色。这种“低质高价”的运作模式,虽能短期盈利,却背离了教育的公益本质,也为后续发展埋下危机。
近年来,多重压力共振让民办高校的扩张神话难以为继。招生端首当其冲,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生源锐减,18岁人口从2013年的2200万降至2023年的1500万,而民办高校数量却从718所增至1627所,供需失衡引发招生难。广东、广西等地多所民办高校补录后仍有数千名额空缺,上海某民办高校甚至出现“零投档”窘境。
市场端则遭遇信任危机,学历贬值与就业压力让天价学费失去合理性——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仅6050元,而民办大学四年支出常破10万元,“读书亏本”的认知导致生源流失。政策端的规范更压缩了盈利空间,山东等省份将非营利性民办本科高校学费改为政府指导价,要求成本核算剔除与教育无关的开支,从制度上遏制暴利空间 。
行业下行已显现明确信号:资本市场上,中教控股近一年股价下跌30%,新高教集团跌幅超25%;实体办学中,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因长期招生不足被强制停办,已有47所民办高校黯然退场。曾经的盈利引擎,如今面临生存考验。
寒冬之下,转型成为民办高校的必答题。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实践提供了有益范本:举办者将20亿元资产无偿捐赠给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实现“公有民办”转型,每年投入2000万实施“双百双千”人才计划,并开拓老年教育等新领域,最终斩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这启示行业,回归教育本质才是破局关键——需聚焦区域产业需求设置特色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教学投入,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民办高校的兴衰起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二十年扩张期完成了普及高等教育的阶段性使命,而当下的下行阵痛,则是行业从资本逐利向质量立校的必然转型。只有真正坚守公益性底色,以质量与特色构建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才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实现从“赚快钱”到“办教育”的根本转变。
来源: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