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跟小区楼下的张老师聊天,她原来在城郊的公办幼儿园当班主任,今年9月园里因为孩子少关了门。我当时还替她着急,问“要不要考虑转行做行政?”,结果她笑着说“没转行,现在比以前还忙,收入也稳了”——她现在在社区做“托育指导老师”,帮双职工家庭带放学后的孩子,还教
前几天跟小区楼下的张老师聊天,她原来在城郊的公办幼儿园当班主任,今年9月园里因为孩子少关了门。我当时还替她着急,问“要不要考虑转行做行政?”,结果她笑着说“没转行,现在比以前还忙,收入也稳了”——她现在在社区做“托育指导老师”,帮双职工家庭带放学后的孩子,还教家长怎么陪娃做亲子游戏,每天从下午4点忙到7点,加上周末的育儿讲座,一个月下来收入比之前当幼儿园老师还多了一千多。
这两年常听人说“幼儿园、小学在关”“编制可能要调整”,不少老师心里犯嘀咕:万一学校真有变动,自己除了教书还能做啥?是不是只能硬着头皮转行?其实我最近接触了3位跟张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没离开教育圈,只是换了个地方“教书”,反而把平时积累的本事用得更顺,有的收入稳了,有的还成了家长眼里的“香饽饽”。他们的办法都不复杂,全是从自己擅长的事儿里延伸出来的,普通老师照着学也不难。
第一位是李老师,原来在镇上的公办小学教语文,去年学校合并,他从班主任变成了“流动阅读指导老师”。别以为这是“闲职”,他现在比以前还忙,但忙得有价值。
李老师教了12年语文,最擅长帮孩子培养阅读习惯——以前在学校,他总说“光靠课堂40分钟不够,得让孩子回家也愿意看书”,但家长要么没时间管,要么不知道给孩子选啥书。学校合并后,区里的教育部门搞了个“乡村学校阅读帮扶”计划,找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去周边几个偏远小学做指导,李老师主动报了名。
现在他每周跑3所小学,不是去上课,而是帮学校建“班级图书角”——先跟每个班的老师聊,知道孩子们平时喜欢看漫画、故事书,就挑那些“有意思还能学知识”的书,比如带拼音的《昆虫记》、图文结合的历史小故事,还教班里的老师怎么组织“读书分享会”,比如让孩子把喜欢的故事演出来,或者画成漫画。
除了帮学校,他还每周在社区开一次“家长阅读课”,教家长怎么陪孩子读绘本——比如读《蚯蚓的日记》,别光念字,让孩子观察画面里的小细节,问问“蚯蚓为什么要给蚂蚁写道歉信”,既能让孩子喜欢读,还能练表达。现在周边几个小学的图书角利用率比以前高了不少,有家长专门找他问“该给三年级孩子选啥课外书”,社区的家长课也得提前报名才能抢上位置。
李老师说:“以前总觉得‘教语文’就是在课堂上讲课,现在发现,把怎么选书、怎么陪读的本事教给老师和家长,帮更多孩子喜欢上阅读,反而更有成就感。而且这工作稳定,还是跟教育相关,不用从头学新东西,心里踏实。”
第二位是王老师,原来在私立幼儿园当美术老师,今年年初园里停办后,她没转行,反而在小区里开了个“亲子美术小课堂”,专做3-6岁孩子的美术启蒙,现在每周能排8节课,不少家长都是互相介绍来的。
王老师以前在幼儿园教美术,最讲究“不教孩子画‘标准答案’”——别的老师可能教孩子“太阳要画成红色圆形”,她却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有的孩子画蓝色太阳,说“太阳晚上睡觉是蓝色的”,她还会夸“想法真有意思”。园里停办后,有几个家长找她,说“孩子在家总念叨想上王老师的美术课,你能不能接着教?”,她才想着试试开小课堂。
她没租大场地,就在自己家的客厅(面积不算小,摆得下4张小桌子)上课,每次只收4个孩子,一节课40分钟,教的东西都是从孩子的日常里来——春天带孩子捡小区里的落叶,贴成小动物;夏天让孩子画“爱吃的冰淇淋”,用黏土做成立体的;平时还教家长怎么用家里的废纸箱、旧报纸做手工,比如把纸箱改成小火车,让孩子自己画窗户和车轮,既不花钱,还能陪孩子玩。
一开始只有3个孩子报名,后来家长觉得“孩子上完课愿意动手做东西,还敢说自己的想法”,就互相介绍朋友来,现在排队要等半个月。王老师说:“以前在幼儿园,要按园里的安排上课,现在能按自己的想法教,孩子喜欢、家长认可,收入也比以前稳定,不用愁找工作的事儿。”她还说,现在不少幼儿园老师都有美术、音乐的特长,只要把这些特长跟家长的需求结合起来,不用离开孩子,也能有事儿做。
第三位是赵老师,原来在城区的公办小学教数学,去年学校调整班级数量,他从一线教学岗调到了“课后服务指导岗”,专门帮学校设计课后服务的课程,现在成了区里课后服务的“骨干老师”。
赵老师教数学10年,最会把枯燥的数学题变成“小游戏”——以前在学校,他带的班级课后服务,总搞“数学闯关”活动,比如让孩子用扑克牌算24点,用积木拼图形算面积,孩子们都愿意参加。去年学校调整后,区里要求各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不能光让孩子写作业,学校就把赵老师调去负责课后服务的课程设计。
现在他的工作不是上课,而是帮学校里的老师设计课后服务的活动方案——比如给一年级设计“认识人民币”的课程,让孩子带家里的零钱(提前跟家长说好用过的旧钱),在教室里搞“小超市”,孩子当售货员和顾客,一边玩一边学怎么算钱;给三四年级设计“数学手工课”,用吸管做长方体、正方体,让孩子自己数棱和面的数量,比在课堂上讲公式记得牢。
他还会定期组织学校的老师一起交流,比如哪个班级的“数学游戏”孩子最喜欢,怎么调整能让活动更有意思,然后把好的方案分享给区里其他小学。现在区里不少学校都在用他设计的课后服务方案,还有其他区的学校找他请教经验。赵老师说:“以前觉得‘教数学’就是让孩子考高分,现在发现,把数学变成孩子喜欢的活动,帮其他老师做好课后服务,也是在做教育,而且这份工作不用担心里程碑压力,反而能沉下心琢磨怎么把活动设计得更好。”
其实这3位老师的经历,说到底不是“被迫转行”,而是把自己平时在学校里积累的本事——比如教阅读、教美术、设计活动的经验——用到了更需要的地方。现在常说“学校数量调整”“编制有变化”,但仔细想想,家长对“好教育”的需求没减:偏远地区的孩子需要有人帮他们培养阅读习惯,3-6岁的孩子需要有意思的美术启蒙,放学后的孩子需要不枯燥的课后活动,这些都是教育相关的需求,而老师手里的本事,正好能满足这些需求。
以前很多老师习惯了“在学校里教书”,觉得离开学校就没地方施展本事,其实现在有很多新的机会:社区需要懂教育的老师做亲子指导,偏远学校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做帮扶,学校的课后服务需要会设计活动的老师——这些机会不用从头学新技能,也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教育领域,只要稍微转个思路,把自己擅长的事儿跟这些需求结合起来,就能找到新的方向。
就像张老师说的:“以前总担心‘学校关了怎么办’,真做起来才发现,我们会的那些事儿——怎么跟孩子沟通、怎么帮孩子培养习惯、怎么设计有意思的活动——都是有用的,只是以前没想着能在学校之外的地方用。现在做社区托育指导,每天跟孩子、家长打交道,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心里踏实,收入也稳。”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身边有没有老师遇到学校调整、编制变化的情况?他们是怎么找到新方向的?如果家里有做老师的亲戚朋友,你会建议他们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用到社区、课后服务这些地方吗?或者你觉得老师还有哪些擅长的本事,能用到其他跟教育相关的事儿上?
来源:金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