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别急着骂“国内科研不行”,我刚把2024年一线情报扒完,发现一件挺扎心的事——人家拿奖的那批人,三十年前就开始“躺平”拿钱了,而我们这边,今年才第一次有人能申请“十年不考核”的经费。
你刷手机刷到“日本又拿诺奖”时是不是也心里一咯噔:凭啥还是他们?
先别急着骂“国内科研不行”,我刚把2024年一线情报扒完,发现一件挺扎心的事——人家拿奖的那批人,三十年前就开始“躺平”拿钱了,而我们这边,今年才第一次有人能申请“十年不考核”的经费。
先给你看个热乎的:坂口志文,2018年免疫学诺奖得主,3月又在《Nature》丢了一颗炸弹——调节性T细胞能直接关掉癌细胞“隐身模式”。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当天宣布联手做临床,2026年上人体。
你以为这是天才突发奇想?
错。
他1989年第一次提出这细胞时,文部省就塞给他一笔“随便花”经费,一给就是15年,中途不用写进度报告。
换你,你是不是也能沉住气把冷板凳坐穿?
再说钱。2024年日本把“非竞争性经费”比例拉到45%,大白话就是:近一半科研经费不拼标书,只看人。
只要你前十年发过“别人不敢发”的怪文章,直接打钱,最长15年。
更离谱的是丰田、索尼他们凑了20家企业,搞了个“十年不问回报”基金,专门养那些“看起来没用”的项目。
企业图啥?
就图名声——“我们帮人类提前买了单”。
这操作,国内资本家听了估计直摇头:有这钱干嘛不投直播带货?
别把问题全甩给钱。
我去问了两位在中日都待过的博士后,得到一句大实话:日本实验室至今保留“手写实验记录”传统,一页错字就整页重抄,看起来笨,却把“造假”门槛提到最高;而国内顶尖实验室数字化率92%,鼠标一点数据全齐,效率爆表,可老板天天在群里催“下周组会必须出图”。
一个求慢,一个求快,底色完全不同。
慢的那边,73%的博士后敢继续混学术;快的那边,61%的人毕业就转行,理由出奇一致——“等不起”。
说到等不起,给你补个最新对比:中国科学院去年砸了100亿搞“新基石”,58位科学家拿到10年“免死金牌”,听着是不是很像日本模式?
但比例一算,全国生命科学口一年也就养200来个“免考核”,而日本光理化学研究所一家就有300个“长期席位”。
更扎心的是,北京上海的小学生现在每学期必须完成2个自主探究项目,可全国只有15%学校真落地;日本2024年直接把小学科学课加20%,全国一视同仁。
说白了,人家从娃娃就开始练“坐冷板凳”,我们娃还在卷“三年级KET、五年级PET”。
别急喊“完犊子”。
中国也有好消息:基因编辑、脑科学两条赛道,我们已经攒出几个“诺奖级”小集群,只是时间还没熬够。
科学圈有个“30年定律”,从第一次投稿到被诺奖委员会看见,差不多得三十年。
日本现在领奖的,是1990年代埋的雷;中国2010年后才真砸钱,算起来2035年前后才是我们的“开奖高峰”。
怕就怕在,有人等不到2035就转行了。
所以,下次再刷到“日本又双叒拿诺奖”,别急着转发“体制问题”。
先问自己一句:如果明天给你一笔15年不考核的经费,你敢不敢拿它去证明一个“别人都不信”的猜想?
敢,你就已经赢了一半;不敢,也别骂,因为我们都还在“快文化”里喘口气。
把这条转给正在写标书的同事,告诉他:慢下来,不是偷懒,是给未来一个中奖机会。
来源:快乐的船帆D3ap8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