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钱一包的卡牌,如何净赚小学生44亿?卖卡游的摊上大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20:23 1

摘要:背后主角不是某个高科技独角兽,也不是互联网流量巨头,而是一家盯上“零花钱经济”的公司卡游——主营产品?几块钱一包的卡牌。

2024年营收破百亿,净赚44.66亿元,毛利率67.3%

背后主角不是某个高科技独角兽,也不是互联网流量巨头,而是一家盯上“零花钱经济”的公司卡游——主营产品?几块钱一包的卡牌。

细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卖卡片的?

分明是,小学生的“猎奇心”和“社交焦虑”被做成了一门亿级生意。

如果说泡泡玛特是年轻人的社交盲盒,那卡游,则是小学生的纸面上瘾。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4年卡游卖出卡牌48亿包,平均每包售价1.7-1.9元

最经典的玩法是“盲抽”,越稀有的卡越难抽中——完美复刻盲盒机制的所有心理学刺激。

比如奥特曼卡,UR级别的卡抽中的概率可能仅为几百分之一。可稀少,正是精妙套路所在。

于是北京一位母亲,花近200万就为了帮孩子集齐奥特曼卡河南10岁男孩,10天偷9800元不为别的,只为抽卡一张哪吒2卡牌,在二手平台炒到高达7.24万元

不禁想反问一句:卡牌生意真的只是玩具?

这,是彻底的“成瘾性交付”。

一个UR卡能引来满操场的膜拜,一个R卡只能灰溜溜躲在边角看别人炫耀。

卡游卖的不是卡,而是成为小学社会的上流社会“谈资中心”的入场券

当你的孩子站在文具店,看到同学在晒“SSR级稀有卡”的那一刻,扯着你衣角要钱开下一包,是消费?还是情绪勒索?

更别说卡牌分稀有等级、战斗力值、特效工艺 ,商家设计对战赛事,激发用户“竞技欲” - 渠道拿货打五折+返点提成,有价无市的流通价格全靠炒作 最终,一块一包的小卡片,堆满每个书包的夹层,也堆满每位家长的烦恼。

这家公司也不是一直风光无限。

卡游创始人李奇斌,曾在2016年被传“跑路失联”,债务缠身,工厂停工,员工欠薪。这是他当年为搞一个“动漫产业园”,豪掷12.3亿元玩地产,一度崩盘。

可他凭一句“你相信光吗”,从泥潭里爬回来了。

2018年拿下奥特曼IP后,一路狂飙,从濒临倒闭到年销百亿,活脱脱一个现实版“重启人生”。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这波暴赚,全靠“IP+盲盒”组合技——没了IP,就是裸泳。

2023年因为奥特曼授权问题败诉,严重伤筋动骨; 同时,因校园普及太快、孩子沉迷太深,被央视点名批评,引爆家长怒火。

他们曾因为奥特曼火遍全国,也差点因为奥特曼,原地翻车。

于是,卡游换人换IP。

从奥特曼→小马宝莉→哪吒2,一套“墙倒就换房”的生意逻辑轮番上演。

2024年,小马宝莉卡带动卡游营收飙升至新高,一度被称为“女童社交货币”

然后哪吒2刚上映,卡牌已上线,一周450万包售罄,动作堪比电影宣发。

光这一招,卖卖爆款IP+高频迭代,就能吃掉全年86.1%的营收

可问题是:能一直有爆款吗?

坦率地说,我不太乐观。原因有三:

内容爆款不是流水线产品。不是每年都能有“奥特曼”或“哪吒”这种全民热度IP,即便拿到授权,也有侵权风险;

大部分IP没贡献。2024年IP数量增长到70个,但能真正赚钱的不到10%;

根基太浅,原创力太弱。目前卡游自研IP只有两个,其中叫得响的“卡游三国”,两年卖了不到3亿,远远撑不起营盘。

整个商业帝国建在别人的IP上,房子再高,也经不起基础松动。

更棘手的是监管。

《盲盒经营规范指引》已经明确:禁止向8岁以下儿童出售盲盒

别以为换个“卡牌”定义就能规避。央视早在2023年调查后就发现:卡游依旧大量线下销售给小学生,根本监管不住。

而且,市场已经开始炸裂了: 鉴卡视频、直播拆卡、倒卖汽油卡在社交平台泛滥; 假卡、山寨、侵权卡源源不断流入市场; 同行陆续加入,赛道竞争白热化。

简而言之,这不是一门可以“一招吃遍天”的生意。

卡游再想复制泡泡玛特的“出海神话”,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授权限制让它只能在大陆市场内转圈; 其次文化差异太大——哪吒、小马宝莉、奥特曼,哪一个IP能让海外小学生也热血?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共通货币”。

说点严肃的。

孩子的消费能力有限,但模仿、跟风、攀比、盲从的倾向极其强烈。

而卡游的模式,恰恰是精准利用了这些心理漏洞。

收割零花钱、贩卖社交货币,把“是否拥有一张闪卡”变成了身份符号。

又巧妙地避开了“未成年人游戏监管”的红线,用“实体盲盒”的包装,把监管束缚打得稀碎。

这套模式,也许还能撑一阵子,但终究,不可持续。

比暴利更危险的,是无底线的透支。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上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