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四巨头谁是龙头?3个硬指标见真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7 21:36 1

摘要:控核聚变被称作“终极能源”,燃料从海水中就能提取、几乎用不完,还没有碳排放,一旦实现商业化,能从根上解决全球能源短缺和环保难题。2025年这行热度很高,中国EAST(东方超环)、美国主导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美国SPARC、英国STEP这四个项目,

控核聚变被称作“终极能源”,燃料从海水中就能提取、几乎用不完,还没有碳排放,一旦实现商业化,能从根上解决全球能源短缺和环保难题。2025年这行热度很高,中国EAST(东方超环)、美国主导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美国SPARC、英国STEP这四个项目,被业内看作“四巨头”。不少人好奇谁才是真龙头,其实不用纠结排名,从技术突破、落地进度、商业化潜力这三个硬指标一对比,各自的核心价值就清清楚楚了。今天用大白话讲透,全是实实在在的行业数据,没有虚头巴脑的夸张说法。

先明确一个关键前提:这四巨头都走“磁约束”技术路线(英国STEP虽在规划阶段,但技术方向已确定),核心都是用强磁场“抓住”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让它稳定发生聚变反应。但它们的定位不一样——有的侧重“突破技术极限”,有的侧重“验证商业化可行性”,不能光靠“谁先出成果”判断,得结合目标看实际贡献。

第一个指标:技术硬实力,看“约束时间”和“自主化”

核聚变的核心难题是“长时间稳定约束高温等离子体”,这就像用磁场给上亿度的“火球”搭个“笼子”,既要“抓得住”,还得“抓得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EAST的表现很突出。

作为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在“约束时间”上不断刷新纪录:2023年实现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403秒,2025年上半年又把1亿摄氏度运行时间提升到1056秒,是目前全球托卡马克装置中高温等离子体运行时间最长的。更关键的是“自主化程度”,EAST从设计、建造到核心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超导线圈用的是西部超导的铌三锡线材,偏滤器是安泰科技的全钨部件,连控制软件都是国内团队自主研发的,调整实验参数、攻克技术难题时灵活性极高,不用依赖外部技术支持。

美国SPARC则在“磁场强度”上有优势,它用的是高温超导材料,能实现20特斯拉的强磁场(EAST目前是4特斯拉),理论上能让等离子体约束更高效。不过SPARC还在建设中,2025年才完成磁体测试,还没进行真正的聚变实验,实际效果得等后续数据验证。

ITER作为国际合作项目,技术覆盖广,参与方包括中、美、俄、欧等35个国家,能整合全球技术资源,但也因为参与方多,协调难度大,核心部件供应曾多次延迟,自主化程度不如单一国家主导的项目。英国STEP目前还在方案设计阶段,2025年刚确定核心技术路线,暂时还没有实际实验数据。

第二个指标:落地进度,看“建设节点”和“实验成果”

判断项目进展,最直接的就是看“有没有按计划落地”“有没有实打实的实验数据”。从这一点看,EAST和ITER走在前面。

EAST从2006年首次运行至今,每年都有明确的实验目标,且大多超额完成:2021年突破1亿度运行100秒,2023年突破400秒,2025年突破1000秒,节奏很稳,每次突破都能为后续实验提供关键数据。而且EAST不是“孤品”,它还在为中国下一代聚变堆CFETR(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积累技术——CFETR计划2035年建成,目标是实现“聚变发电”,EAST的实验数据能直接支撑CFETR的设计。

ITER的建设规模最大,目标是实现“聚变增益大于1”(即聚变产生的能量超过输入能量),这是核聚变从“实验”走向“应用”的关键一步。不过ITER的建设进度多次延迟,原本计划2025年进行首次等离子体实验,目前调整到2026年,主要是因为超导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和安装比预期复杂。但一旦建成,它的实验规模是EAST的10倍以上,能提供更接近商业化堆型的运行数据。

美国SPARC计划2026年进行首次等离子体实验,2030年实现“聚变增益大于1”,进度比ITER快,但目前还没进入实际实验阶段,风险在于能否按计划落地。英国STEP则更靠后,计划2040年才建成演示堆,目前还在前期准备阶段,短期内难有实质成果。

第三个指标:商业化潜力,看“成本控制”和“堆型适配性”

核聚变要真正落地,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造得起”“用得起”,这就涉及“成本控制”和“堆型适配性”(即技术能否适配未来商业化电站)。

美国SPARC在成本上有优势,因为高温超导材料的用量比传统低温超导少,且装置体积更小(直径约3米,ITER直径约30米),建设成本预计只有ITER的1/10,更接近商业化电站的“小型化”需求。不过它的技术还没验证,成本优势能否落地还不确定。

中国EAST虽然是实验装置,但一直在为商业化堆型“练手”——比如它测试的全钨偏滤器,能承受1.5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轰击,这种部件未来在商业化电站里是核心耗材,EAST的长期运行数据能帮助优化部件寿命,降低后续更换成本。而且EAST的超导技术已经在向产业转化,国内企业能批量生产核心部件,这为未来CFETR的低成本建设打下了基础。

ITER因为规模大、参与方多,成本控制难度大,总预算从最初的50亿欧元涨到现在的220亿欧元,且堆型庞大,不适合直接复制成商业化电站,更多是“技术验证平台”,为后续商业化堆型提供参考。英国STEP则把“商业化”作为核心目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了电站的运维成本、能量输出效率,但因为进度太靠后,短期内难以看到实际效果。

到底谁是龙头?看阶段需求更实际

分析下来能发现,这四巨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分工合作”:EAST侧重“突破技术极限”,用持续的实验数据推动基础研究;ITER侧重“验证大规模聚变”,整合全球资源攻克系统级难题;SPARC侧重“探索低成本路线”,尝试小型化商业化可能性;STEP则侧重“长期商业化规划”,布局未来电站设计。

如果按当前阶段算,中国EAST和ITER的“不可替代性”最强——EAST有持续的实验成果,能快速迭代技术;ITER虽进度慢,但规模和系统复杂度是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能验证商业化堆型的关键系统。SPARC代表“未来潜力”,如果能按计划实现技术突破,可能会改变商业化节奏;STEP则是“长期布局”,现阶段更多是规划层面的价值。

从行业大趋势看,2025-2035年是核聚变“实验验证期”,EAST和ITER会是核心推动者;2035年后进入“商业化示范期”,SPARC和STEP的技术路线可能会迎来关键节点。而且现在全球核聚变研发已经形成“协同效应”,EAST会向ITER共享实验数据,SPARC的高温超导技术也可能被其他项目借鉴,最终目的都是推动人类早日用上聚变能源。

结语:没有“唯一龙头”,只有“核心拼图”

其实问“谁是龙头”本身就有点早。可控核聚变是人类共同的技术攻关,不是单一项目能搞定的。这四个项目就像“终极能源”拼图的四块核心部分,少了哪一块都不行——没有EAST的持续突破,基础研究难有进展;没有ITER的系统验证,大规模聚变风险难把控;没有SPARC的成本探索,商业化可能遥不可及;没有STEP的长期规划,技术落地会缺乏方向。

2025年全球核聚变领域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5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80%,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加入进来。对我们来说,更该关注的是这些项目的技术突破——毕竟每多一秒的约束时间,每一次成本的降低,都意味着人类离“用上海水中的能源”又近了一步。

你觉得在这四个项目里,哪个对核聚变商业化最关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小张老师一点号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