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与鸡肋,环球同此香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1:19 1

摘要:在浙江诸暨的会稽山脉深处,榧农们望着漫山的香榧树长吁短叹。几年前,这满山的 "金果树" 是他的骄傲 —— 一斤香榧能卖 300 多块,一棵百年老树的年收入抵得上城里白领半年工资,靠着采摘香榧,很多榧农给儿子在省城杭州买了房。可如今,熟透的香榧果在枝头挂得密密麻

在浙江诸暨的会稽山脉深处,榧农们望着漫山的香榧树长吁短叹。几年前,这满山的 "金果树" 是他的骄傲 —— 一斤香榧能卖 300 多块,一棵百年老树的年收入抵得上城里白领半年工资,靠着采摘香榧,很多榧农给儿子在省城杭州买了房。可如今,熟透的香榧果在枝头挂得密密麻麻,价格却远低于预期,很多人也迟迟下不定决心让雇工采摘,毕竟雇工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而远在外地的儿女们,更是打电话不让老人们采摘高处的香榧,以免从树上摔伤,反倒不值了。

"摘是亏本,不摘更心疼",老周的纠结不是个例。这种曾被苏东坡盛赞 "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 的珍稀坚果,短短十几年间从 "坚果界爱马仕" 变成了榧农手中的 "鸡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香榧的命运转折,不过是人类农业文明数千年来 "稀缺与过剩" 循环的当代缩影。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科技赋能的新农业时代,农产品的 "身价沉浮" 背后,藏着文明演进的底层逻辑。

1973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震惊世界。这些距今 7000 年的谷物颗粒,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摆脱采集狩猎的漂泊,迈入农业文明的门槛。但在那个 "刀耕火种" 的年代,农业生产更像是一场与自然的被动博弈,"稀缺" 是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底色。

原始农业的核心矛盾,是 "极低产能" 与 "生存需求" 的永恒缺口。当时的先民使用石斧砍伐树木,用石铲疏松土壤,种植的稻谷亩产不足 50 公斤,还得留出三分之一作为种子。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鱼骨、兽骨表明,即便是掌握了农耕技术,先民依然要靠渔猎补充食物,一场暴雨、一次蝗灾就可能让整个部落陷入饥荒。

这种 "绝对稀缺" 状态贯穿了数千年。古埃及的尼罗河泛滥区虽号称 "粮仓",但小麦亩产也仅 80 公斤左右,普通农户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种子和赋税,仅够全家半年果腹;美洲玛雅文明培育出了玉米、土豆等作物,但没有发明铁器和畜力耕作,粮食储备始终处于警戒线边缘,这也成为玛雅城邦突然衰落的重要诱因。

在绝对稀缺的逻辑下,"食物即财富" 是全球共识。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的楔形文字中,90% 以上与粮食储存、分配相关;中国夏商周时期的 "井田制",本质是通过土地规划实现粮食的集中管控;甚至《圣经》中 "约瑟储粮" 的故事,也折射出古埃及人对粮食短缺的深层恐惧。此时的农产品不存在 "过剩" 的可能,能让部落或城邦免于饥饿,就是农业最核心的价值。

香榧的祖先也曾在这种稀缺中扮演角色。考古发现,会稽山地区的先秦遗址中存在野生榧树种子的炭化遗存,说明当时的先民曾采集香榧果充饥。但野生香榧挂果稀少,且外壳坚硬难以处理,在粮食极度短缺的年代,它只是饥饿时的补充食物,远不如稻谷、粟米那样成为文明的支柱。

公元前 6 世纪,铁器开始率先在中国普及,人类农业生产迎来第一次革命性突破。铁犁铧的出现让深耕成为可能,配合牛耕技术,黄河流域的粮食亩产跃升至 150 公斤,比原始农业提升了 3 倍。这场 "铁器革命" 不仅养活了更多人口,更彻底改变了农产品的稀缺逻辑 —— 从 "绝对不足" 转向 "相对短缺"。

传统农业时代的核心特征,是 "技术缓慢迭代" 与 "需求稳步增长" 的动态平衡。中国秦汉时期发明的耧车,将播种效率提高 5 倍;南北朝的曲辕犁能适应不同土壤;隋唐的筒车实现了灌溉自动化,一系列技术改良让粮食亩产在宋代突破 200 公斤。但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西汉的 5900 万增长到宋代的 1 亿,粮食需求同步扩张,农产品始终处于 "紧平衡" 状态。

这种平衡造就了 "物以稀为贵" 的价值体系,稀缺农产品开始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香榧在宋代的崛起正是典型:随着政治中心南移,会稽山的香榧进入文人视野,苏东坡不仅写诗赞美,更将其纳入宴席珍馐。但当时香榧全靠野生,一棵榧树十年才挂果,果实三年才成熟,"三代同堂" 的生长特性让其产量极低,只有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才能享用,普通百姓连见都见不到。

类似的场景在全球同步上演。中世纪欧洲的蔗糖,最初只能在西班牙南部的小范围种植,一公斤蔗糖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农夫三个月的工资,成为贵族宴会的专属调味品;美洲的可可豆在阿兹特克文明中甚至被当作货币使用,只有祭司和国王才能饮用可可饮品。这些农产品的稀缺,并非源于产能绝对不足,而是技术局限下的供给短缺,这种 "相对稀缺" 构成了传统农业时代的财富密码。

此时的农业不存在 "过剩危机",反而形成了 "稀缺激励技术" 的良性循环。为了获得更多稀缺的香榧,宋代榧农开始尝试嫁接技术,从野生榧树中选育优良品种,并以香榧冠名榧树;欧洲人为了种植更多蔗糖,开启了海外殖民,将甘蔗种植引入加勒比海地区。技术突破缓解局部稀缺,新的需求又创造新的稀缺,推动农业缓慢但持续地向前发展。

15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给农业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量。随着哥伦布将玉米、土豆带回欧洲,达・伽马把印度的香料运往美洲,一场 "全球农业物种大交换" 悄然发生,传统农业的 "紧平衡" 被彻底打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 "区域性过剩"。

殖民体系的本质,是构建 "原料产地 - 加工中心 - 消费市场" 的全球农业链条。欧洲殖民者在加勒比海地区开辟大型甘蔗种植园,使用黑奴劳动实现规模化生产,蔗糖产量在 18 世纪增长了 100 倍,价格暴跌至原来的 1/20,从贵族专属品变成普通民众的日常调味品。这种 "产能爆炸" 带来的过剩,在欧洲本土引发了第一次农业危机 ——1815 年英国颁布《谷物法》,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土农业,正是为了应对美洲廉价粮食涌入带来的冲击。

中国的香榧在这一时期虽未卷入全球贸易,但也间接受到影响。明清时期,美洲传入的玉米、土豆在山区广泛种植,养活了更多人口,会稽山地区的榧农有了更多精力培育香榧,种植面积从零星分布扩展到成片林区。但此时的香榧依然是 "区域稀缺品",通过运河航运销往江南富庶地区,价格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是 "贵重零食",尚未出现过剩的迹象。

近代农业的过剩具有鲜明的 "殖民烙印":过剩往往发生在原料产地,而核心消费市场依然保持稀缺。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成为棉花主产区,19 世纪末印度棉花产量占全球 23%,大量棉花低价运往英国纺织厂,而印度本土却出现 "棉荒",农民买不起自己种植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在 20 世纪初产量激增,橡胶价格暴跌,而欧美汽车工业却因橡胶充足实现快速发展。这种 "产地过剩、消费稀缺" 的扭曲格局,本质是殖民掠夺下的资源错配。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农业的技术进步开始呈现 "双刃剑" 特征。19 世纪中叶,化肥在德国发明并应用于农业,小麦亩产首次突破 300 公斤,但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机械脱粒机提高了收获效率,却让大量农业雇工失业。这些现象预示着,当农业技术突破地域限制,过剩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

1945 年,墨西哥小麦专家诺曼・博洛格开始培育矮秆小麦品种,这场后来被称为 "绿色革命" 的技术革新,拉开了现代农业的序幕。短短 20 年间,矮秆小麦让全球小麦亩产从 150 公斤提升至 400 公斤,配合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全球粮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但没人预料到,技术的爆炸式进步,会让农业迅速从 "稀缺时代" 坠入 "过剩陷阱"。

现代农业的核心矛盾,已从 "产能不足" 转变为 "效率过高与需求有限" 的对立。以中国为例,1978 年全国粮食亩产 337 公斤,2023 年达到 483 公斤,粮食总产量从 3 亿吨增至 6.9 亿吨,而同期人口从 9.6 亿增至 14 亿,粮食增产速度远超人口增长。更关键的是,随着恩格尔系数下降,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从 1978 年的 319 公斤降至 2022 年的 295 公斤,需求增长趋于饱和。

香榧的命运转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2000 年后,随着健康饮食理念兴起,香榧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成为 "网红坚果",价格一度突破 300 元 / 斤。在高额利润驱动下,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开始大规模种植香榧,政府甚至将其作为扶贫产业推广。从 2005 年到 2020 年,全国香榧种植面积从 10 万亩扩张到 100 万亩,产量从 500 吨飙升至 1.5 万吨,短短 15 年增长了 30 倍。

但需求的增长远跟不上产能的扩张。香榧虽被称为 "健康坚果",但口感偏油,且存在剥壳不便的问题,受众群体始终有限。2023 年全国坚果市场规模达 1800 亿元,而香榧仅占 20 亿元,渗透率不足 2%。产能激增与需求有限的碰撞,直接导致价格暴跌 —— 从 300 元 / 斤跌至 80 元 / 斤,部分产区甚至出现 50 元 / 斤的 "地板价"。

这种 "稀缺骤变为过剩" 的案例,在现代农业中屡见不鲜。2018 年中国沃柑种植面积突破 100 万亩,产量达 150 万吨,价格从 10 元 / 斤跌至 2 元 / 斤,广西多地出现 "沃柑烂在地里" 的场景;2021 年全球咖啡豆产量达 1.7 亿吨,较 2010 年增长 60%,价格暴跌导致巴西咖啡农大规模弃种。这些案例似乎印证了一个规律:在技术赋能下,农业产能可以实现指数级增长,但消费者的需求迭代往往是线性的,二者的失衡必然导致过剩。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代农业的 "过剩" 往往伴随着 "隐性浪费"。香榧采摘需要人工上树,每斤采摘成本高达 20 元,加工环节还要经过脱蒲、堆沤、炒制等 8 道工序,总成本超过 50 元。当售价跌破 80 元,榧农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许多人选择放弃采摘,尤其是放弃采摘比较危险的高处香榧果实,让成熟的香榧果自然掉落腐烂,每年浪费的产量超过 3000 吨。这种 "生产出来却无人消费" 的浪费,比传统农业的 "产能不足" 更具讽刺性。

香榧从 "金果" 变 "鸡肋" 的历程,揭示了新农业时代的三大核心困局,这些困局本质上是工业文明逻辑与农业生产特性的深层冲突。

工业生产的核心逻辑是 "标准化、规模化、快迭代",而农业生产遵循 "自然节律、长周期、非标准" 的特性,二者的冲突是过剩危机的根源。香榧的生长周期长达 "十年种树,三年结果",当市场出现利好信号时,农户跟风种植,可等苗木长成挂果,已经是 10 年后,市场早已由热转冷。这种 "生产周期滞后于市场周期" 的特性,让农业永远追不上市场的节奏。

类似的悲剧曾经在苹果产业反复上演。2014 年红富士苹果价格高涨,山东、陕西等地农户大规模种植,2019 年新栽果树进入盛产期,恰逢全国苹果丰收,价格暴跌至成本线以下,许多果农含泪砍树。笔者老家处于豫东北,紧邻黄河,属于黄河故道优质苹果产区,村里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种植和砍伐,虽然没有挣到钱,但确实成为了笔者在童年时,少有的一段可以实现苹果自由的美好时光。工业可以通过生产线调整快速响应市场,而农业的 "长周期" 决定了它无法实现 "柔性生产",规模化种植必然导致 "追涨杀跌" 的恶性循环。

资本的本质是追求短期暴利,而农业的本质具有公益性,这种矛盾让稀缺农产品极易被资本炒作成过剩产物。香榧的扩张期恰逢资本下乡热潮,许多房地产、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香榧产业,通过 "承包山地、大规模育苗、炒作概念" 推高产业泡沫。某企业曾宣称 "投资 1 亿元种香榧,5 年回本,10 年暴利",吸引大量民间资本跟风,最终泡沫破裂,留下满山无人管护的榧树林。

资本的介入还打破了农业的 "生态平衡"。为了缩短香榧结果周期,部分企业使用催熟剂,导致香榧品质下降;为了降低采摘成本,用竹竿敲打树枝,不仅损伤果树,还导致未成熟的果实脱落。这种 "竭泽而渔" 的生产方式,既破坏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又透支了产品的市场信誉,让稀缺珍品彻底沦为 "鸡肋"。

在新农业产业链中,生产者往往处于最弱势的环节,利润被渠道商层层盘剥,即便产量增长,农户也难以获益。香榧从枝头到货架,要经过收购商、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抽取 20%-30% 的利润。榧农以 80 元 / 斤卖出的香榧,到消费者手中变成 150 元 / 斤,消费者觉得价格昂贵不愿购买,榧农却赚不到钱,形成 "两头吃亏、中间获利" 的畸形格局。

这种渠道垄断在全球农业中普遍存在。美国加州的樱桃种植户以 2 美元 / 磅的价格卖给批发商,而超市售价高达 10 美元 / 磅;肯尼亚的咖啡农每公斤咖啡豆仅赚 0.5 美元,而星巴克的咖啡售价高达每杯 5 美元。渠道商通过控制流通环节,既压低收购价,又抬高销售价,人为制造 "生产端过剩、消费端稀缺" 的假象,让农户成为过剩危机的最终买单者。

香榧的困境不是农业的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从工业时代的 "规模化思维" 转向新农业的 "价值化思维",才能让稀缺珍品重拾价值,让生产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条破局之路,藏着中国农业的逆袭密码。

工业文明的真正价值,不是让农业变得 "工业化",而是用技术解决农业的固有痛点。针对香榧采摘难、成本高的问题,浙江农林大学研发出 "香榧智能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技术精准定位成熟果实,机械臂轻柔采摘,既避免损伤果树,又将采摘成本降低 60%;诸暨市的香榧加工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脱蒲、炒制、剥壳的全流程机械化,加工效率提升 3 倍,成本下降 40%。

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塑香榧的产业逻辑。当采摘和加工成本从 50 元 / 斤降至 20 元 / 斤,即便售价保持 80 元 / 斤,榧农的利润空间也能翻倍;当机械采摘替代人工,"弃采浪费" 的问题迎刃而解,有效供给得到保障。这种 "技术降本" 而非 "规模扩产" 的思路,才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正确方向。

类似的案例在全国不断涌现。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实现节水节肥 30%,同时提高产量 20%;黑龙江的水稻种植采用无人机植保、卫星导航播种,既降低劳动强度,又提升农产品品质。技术赋能让农业摆脱 "靠天吃饭" 的宿命,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为破解过剩危机奠定基础。

农业的过剩本质是 "同质化过剩",只有打造差异化品牌,才能让产品跳出价格战的泥潭。会稽山产区的 "千年榧林" 品牌,通过挖掘香榧的 "活化石" 历史,将 1300 年树龄的 "榧王" 果实打造成 "非遗珍品",售价高达 500 元 / 斤仍供不应求;诸暨市推出 "香榧文化旅游节",让游客体验采摘、加工过程,将香榧与文化体验结合,带动产品溢价 30%。

品牌重塑的核心是挖掘 "农业的不可替代性"。香榧的 "三年结果" 不是缺点,而是 "时光沉淀的味道";野生榧林的生态环境不是成本,而是 "天然有机的证明"。就像法国波尔多红酒靠 "产区风土" 建立品牌,日本神户牛肉靠 "饲养工艺" 形成差异,中国农产品也能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生态价值、非遗技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打破渠道垄断提供了可能。浙江榧农通过直播带货,将香榧从枝头直接卖给消费者,去除中间环节后,榧农以 100 元 / 斤的价格销售,比卖给收购商多赚 20 元,消费者以 120 元 / 斤购买,比超市便宜 30 元,实现 "双赢"。

农业的价值从来不止于 “产出农产品”,更在于其背后的生态、文化、旅游价值。会稽山地区依托千年榧林,打造了 “香榧 + 生态旅游” 的融合模式:将老榧树挂牌保护,开发 “榧林徒步”“古树认养” 项目;把古法制榧技艺转化为体验课程,让游客亲手炒制香榧;结合当地的茶文化、竹文化,推出 “香榧 + 茶 + 竹” 的生态旅游套餐。2023 年,仅诸暨赵家镇就接待游客 8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3.2 亿元,带动香榧销量增长 40%。

这种 “产业融合” 模式,让香榧从 “单一坚果” 变成了 “生态 IP”。游客购买的不仅是香榧果,更是 “千年榧林的生态体验”;认养古树的企业获得的不仅是果实收益,更是 “绿色责任” 的品牌形象。当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深度绑定,其价值就不再受限于农产品本身的供需关系,而是能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新需求。

长三角地区的实践更具示范意义。借助长三角的工业基础,香榧产业正在向 “深加工” 延伸:企业利用香榧壳提取天然香料,制成香薰、香皂;用香榧仁开发巧克力、坚果酱、保健食品等衍生产品,让香榧的附加值提升 5-10 倍。这种 “农业 + 工业 + 消费” 的协同发展,既发挥了长三角的创新优势,又盘活了山区的农业资源,实现了 “山区保生态、城市创价值” 的共赢。

香榧的命运沉浮,是中国农业从 “传统” 走向 “现代” 的微观缩影;而中国农业的转型之路,恰恰折射出 “农业和我的国一起逆袭” 的宏观逻辑。

在原始农业时代,中国先民凭借 “精耕细作” 的智慧,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了更多人口,奠定了文明延续的根基;在传统农业时代,中国的农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从曲辕犁到《齐民要术》,从占城稻引进到梯田开发,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推动着文明向前;在近代农业时代,尽管遭遇殖民冲击,但中国农民从未放弃对技术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复苏保留了火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农业曾一度陷入 “规模化陷阱”,香榧、沃柑、苹果等农产品的阶段性相对过剩危机,本质上是 “追赶型发展” 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总能迅速调整方向,用 “制度优势 + 技术创新” 破解困局:政府及时出台 “特色农产品保护名录”,避免盲目扩种;科研机构定向攻关,解决采摘、加工等技术痛点;市场力量积极探索品牌化、融合化路径,重构产业价值。

这种 “发现问题 — 集中力量 — 系统解决” 的能力,正是中国逆袭的核心密码。就像歼 - 10 战机,从最初的 “填补空白” 到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成为 “性价比之选”,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依托于中国航空工业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体系化进步;香榧产业的转型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农业从 “追求产量” 到 “追求质量”、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提升” 的战略转变的体现。

这条道路,不仅能让香榧这样的 “鸡肋” 重新变回 “珍宝”,更能让中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真正的逆袭。

香榧的故事告诉我们:农业从来不是 “工业的缩小版”,它有自己的自然节律,有自己的价值逻辑,有自己的文明密码。原始农业的稀缺,源于生产力的低下;传统农业的珍贵,源于技术与需求的平衡;近代农业的扭曲,源于殖民体系的掠夺;而现代农业的困局,源于对工业逻辑的盲目照搬。

新农业时代的真正出路,在于 “尊重农业的本质”:尊重自然节律,就不会违背 “十年种树” 的客观规律去追求短期利益;尊重市场需求,就不会陷入 “盲目扩产” 的陷阱;尊重生产者价值,就会通过渠道革新让农民获得合理收益;尊重地域特色,就会通过产业融合释放生态文化价值。

从刀耕火种到智能农业,人类与农业的关系始终在变,但不变的是对 “丰衣足食” 的追求,对 “天人和谐” 的向往。当我们终于明白,农业的价值不在于 “生产多少”,而在于 “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时,过剩危机就会迎刃而解,那些像香榧一样被视为“鸡肋”的 “珍宝” 也都会重新焕发光彩。

香榧如此,中国农业如此,人类文明亦如此。在尊重规律中创新,在坚守本质中前行,这就是新农业时代的悲欢带给我们的最终启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逆袭的必由之路。

来源:豫A闯沪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