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已“加急”!8家AI+算力芯片硬核企业,逻辑扒透不瞎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13:01 1

摘要:某大厂为等一批进口AI芯片延误3个月项目,华为昇腾服务器订单排到2026年,20家企业联手搞出中国版CUDA——10月刚开头,算力圈的“替代紧迫感”就写满了。现在的情况很实在:国内大模型训练、智能工厂落地天天催算力,可高端芯片进口卡得紧,以前“靠买”的路子走不

某大厂为等一批进口AI芯片延误3个月项目,华为昇腾服务器订单排到2026年,20家企业联手搞出中国版CUDA——10月刚开头,算力圈的“替代紧迫感”就写满了。现在的情况很实在:国内大模型训练、智能工厂落地天天催算力,可高端芯片进口卡得紧,以前“靠买”的路子走不通了,国产替代根本等不起。

很多人盯着“AI+算力芯片”概念追,却分不清谁是真有料、谁是蹭热度。其实能扛替代大旗的,都得有两把硬刷子:要么芯片性能能对标国际,要么AI生态能快速落地,缺一不可。今天不聊虚的,就扒8家核心企业,把每家的“看家本事”和“替代逻辑”说透,看完你就懂这波国产替代的底气在哪。

先把这波替代的“硬背景”说透,不然聊企业就是空谈。2025年的国产替代,早不是“要不要做”,是“必须快做”,背后有三个绕不开的实在逻辑:

第一是需求“等不起”。现在不光腾讯、百度这些大厂要算力,银行用AI做风控、工厂用AI做质检、医院用AI看CT片,连小商家都要用AI做智能客服。沙利文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AI算力需求比去年涨8倍,AI服务器采购量要破150万台,这些全靠芯片撑着——没有芯片,再聪明的AI也跑不起来。

第二是供应“靠不住”。高端芯片进口受限,以前花高价还能等3个月,现在连订都订不到。某互联网公司去年计划采购1000块高端芯片,最后只拿到300块,大模型训练直接延误。这时候才明白:算力供应链不能捏在别人手里,国产芯片必须顶上来。

第三是实力“够得着”。这两年国产芯片不是“小打小闹”了:华为昇腾920性能追到国际高端芯片的75%,海光信息的芯片在信创集采里中标率超50%,连软件生态都跟上了——以前换国产芯片要改代码,现在80%的常用软件能直接用,企业不用再怕“换芯片=添麻烦”。

这三个逻辑凑在一起,国产替代不是“炒概念”,是“真刚需”。而能在这波里站稳的企业,都得是“AI+算力芯片”双料选手,下面8家就是不同赛道的硬角色。

1. 华为:从芯片到生态,替代的“全能担当”

华为在这波替代里是“全链条发力”,不光造芯片,还搭起了整个算力生态。芯片端,最新的昇腾920 AI芯片,算力比上一代涨60%,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的速度,只比国际高端芯片慢15%,但价格便宜25%。更狠的是它的“集群方案”——把384颗昇腾芯片连起来做超算节点,算力直接飙到300PFLOPS,能扛住万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

AI生态更不用多说,华为云把昇腾的算力开放给中小企业,还联合200多家软件公司做适配,现在用昇腾跑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不用改一行代码。2025年上半年,华为昇腾在国内AI芯片市场的份额涨到18%,比去年翻一倍,连中国移动的算力中心都订了5万台昇腾服务器。

华为的逻辑是“芯片硬、生态全”——不光自己能造“发动机”,还能让所有“汽车”都用上,这才是替代的核心底气。

2. 海光信息:信创里的“替代排头兵”

海光最近在信创圈太亮眼了,广东最新的台式机集采,它一家拿下54%的份额,和兆芯一起占了84%的国产份额。能赢不是靠运气,是“性能够、适配易”。

它的C86系列CPU,跑分接近国际主流产品,跑办公软件、工业设计软件都不卡。更关键的是适配——因为懂X86架构,市面上几百万款软件不用改代码就能直接运行,企业换芯片不用额外花钱改系统,成本省太多。而且它的自主可控做得扎实,从指令集到核心IP都是自己的,还支持国密算法,党政、金融这些对安全敏感的领域,自然愿意用。

现在信创采购里,国产芯片的比例要求越来越高,海光这种“性能够用、换得省心、安全靠谱”的企业,就是替代的排头兵。2025年上半年,海光的营收同比涨42%,净利润涨38%,全是实实在在的订单撑着。

3. 寒武纪:AI推理的“效率专家”

寒武纪专做AI推理芯片,别看它不直接做训练,用处却特别广——你刷短视频的智能推荐、手机拍照的AI修图、小区门禁的人脸识别,全靠推理芯片撑着。

它的思元590芯片,推理算力能追到国际高端芯片的85%,但能耗低30%——手机装它的芯片,离线翻译能多撑2小时;智能摄像头装它,识别准确率从92%提到98%。今年腾讯的短视频审核系统,换了寒武纪的芯片后,算力成本降了40%,还比以前快20%。

寒武纪的逻辑是“聚焦细分、把效率做到极致”——不跟别人拼全场景,就把推理这块“小而美”的市场做透,反而在替代里站稳了脚。2025年三季度,它的芯片出货量同比涨70%,全是来自互联网、安防的实单。

4. 龙芯中科:国产CPU的“老牌硬角色”

龙芯是做国产CPU的“老大哥”,从2001年就开始搞自主研发,现在终于熬出了头。它的3A6000 CPU,性能比上一代涨50%,跑CAD设计、视频剪辑都流畅,而且是完全自主的指令集,不怕被卡脖子。

现在龙芯在工业领域吃得开,三一重工的智能机床、国家电网的电力调度系统,都用龙芯的CPU——工业设备要稳定运行十几年,龙芯的芯片能扛住高低温、高震动,比进口芯片还耐用。2025年上半年,龙芯的工业芯片出货量同比涨65%,营收涨35%。

龙芯的逻辑是“自主可控、稳字当头”——工业领域不怕性能不是最顶尖,但怕被断供、怕不稳定,龙芯刚好踩中了这个需求,替代的步子走得扎实。

5. 中科创达:端侧AI的“隐形帮手”

中科创达不算直接造芯片,但它是“芯片的好搭档”——帮手机、汽车厂商把AI算法装到芯片里,让设备更智能。比如它给小米手机做的AI影像算法,装在国产芯片上,拍照效果能追上旗舰机;给理想汽车做的座舱AI系统,语音识别速度比以前快0.5秒。

现在端侧AI火得很,手机、智能手表、车载设备都要AI功能,中科创达的生意自然好。2025年三季度,它新签了12亿的订单,全是来自手机和汽车厂商的适配需求。

中科创达的逻辑是“帮芯片落地”——国产芯片性能上来了,但要让设备用得顺手,还得靠算法适配,它就吃定了这波“芯片+算法”的红利,替代里缺不了它。

6. 芯原股份:芯片设计的“代工专家”

芯原股份不自己做成品芯片,专帮企业设计芯片“核心模块”——比如AI处理单元、图像处理单元,相当于给芯片厂商提供“现成的零件”,让它们不用从零开始研发,省半年以上时间。

比如某创业公司要做车载AI芯片,找芯原买了AI处理模块,3个月就做出样品,比自己研发快了一年。2025年上半年,芯原的营收同比涨48%,净利润涨32%,客户里既有华为、阿里这些大厂,也有很多芯片创业公司。

芯原的逻辑是“帮替代提速”——国产芯片要追上来,得快出产品、快落地,芯原的设计服务刚好帮企业抢时间,这波替代里,它是“幕后助推器”。

7. 澜起科技:内存接口的“算力刚需”

澜起科技做的是内存接口芯片,别看这东西小,却是算力的“刚需”——AI服务器要装几十根内存,没有接口芯片,内存和CPU就接不上,算力再强也发挥不出来。

它的第四代内存接口芯片,支持最新的DDR5内存,能让内存速度涨30%,而且兼容性好,不管是国产CPU还是进口CPU都能用。2025年上半年,澜起的芯片出货量同比涨55%,因为AI服务器卖得火,内存接口芯片需求跟着爆。

澜起的逻辑是“卡准算力刚需”——AI算力涨,服务器要装更多内存,它的芯片就卖得更多,而且这领域技术壁垒高,全球就几家能做,澜起是国内独一份,替代里它是“绕不开的角色”。

8. 通富微电:先进封装的“算力放大器”

通富微电做的是芯片封装,简单说就是把芯片“打包好”,让它性能更稳、算力更强。比如AI芯片里的HBM,就是把内存和逻辑芯片封在一起,通富微电的CoWoS封装技术,能让HBM的算力发挥到95%,和国际巨头的技术差不了多少。

现在AMD的AI芯片,80%的封测订单都给了通富微电;国内某大厂的AI芯片,也找它做封装。2025年三季度,通富微电的先进封装产能满负荷,订单排到2026年一季度。

通富微电的逻辑是“帮芯片提性能”——国产芯片性能差一点,靠先进封装能补回来,而且封装不用依赖最先进的光刻机,国产替代速度快,这波算力热潮里,它是“实在的助力”。

聊到这,你应该能看出来,这8家企业不是“靠概念蹭热度”,而是国产替代里的“实在角色”:华为搭生态,海光攻信创,寒武纪做推理,龙芯稳工业,中科创达帮适配,芯原提速度,澜起卡刚需,通富微电补性能——从芯片设计到落地应用,每个环节都有硬角色扛着。

很多人觉得国产替代“路还远”,其实现在已经不是“能不能替代”,是“替代速度有多快”。华为的算力集群能扛大模型,海光能占信创半壁江山,寒武纪能降40%算力成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未来的AI+算力芯片赛道,不是“谁比国际巨头强”,是“谁能更快落地、更适配国内需求”——毕竟咱们缺的不是“最顶尖的芯片”,是“能用、够用、安全的芯片”。

你觉得这8家企业里,哪家的替代逻辑最实在?是搭生态的华为,还是攻信创的海光?或者你觉得还有其他企业能扛替代大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盯着这波国产替代的进度。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