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圈地”狂潮:3年扩230万亩,中东9200万订单抢疯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13:15 1

摘要:此时,大闸蟹成为了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无论是阖家团聚的温馨时刻,还是好友相聚的欢乐时光,一盘肥美的大闸蟹总能瞬间点燃气氛。

当秋风轻轻拂过,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丝丝凉意,又到了一年一度 “秋风起,蟹脚痒” 的金秋时节。

此时,大闸蟹成为了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无论是阖家团聚的温馨时刻,还是好友相聚的欢乐时光,一盘肥美的大闸蟹总能瞬间点燃气氛。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如今大闸蟹的 “地盘” 正在悄然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仅仅数年之间,全国大闸蟹养殖面积一路飙升,产量大幅增长,全产业链产值更是突破千亿大关,犹如一场激烈的 “圈地运动” 正在水域间火热上演。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新老产区又有着怎样的激烈角逐?

1、

2020年全国养殖面积刚过600万亩,到2024年直接突破830万亩,产量从63.4万吨飙到89.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更是冲过1500亿元大关。这波“圈地运动”可不是瞎抢,地图上早划出了三大势力范围:

江苏、湖北、安徽三省直接承包了全国78%的产量,其中阳澄湖、洪泽湖、太湖这“老三家”占了优质蟹源的60%。

但新玩家正疯狂挤进来:湖南大通湖靠着“水草+蟹”模式重出江湖,2023年刚拿到9200万元中东订单;高邮湖、宝应湖偷偷扩产,把老产区的份额抢走7个百分点。

更狠的是“圈地”方式变了:以前是农户随便挖个塘,现在是企业承包整片水域。

洪泽湖光滩涂改造就新增8.5万亩标准化养殖塘,大通湖直接规划3万亩生态养殖区,目标年产值7亿元,这哪是养蟹,分明是水域“跑马圈地”。

2、

没人会干亏本的买卖,这波“圈地潮”藏着实实在在的利益驱动,三个信号最关键:

1、消费端喊“饿”:高端蟹溢价200%,礼盒装被抢爆,现在吃蟹的人越来越“挑剔”,却也越来越舍得花钱。

4两以上的大闸蟹一年多卖15%,价格比普通蟹贵2倍还抢着要;Z世代更爱礼盒装,接受度高达72%,比散装蟹高出近30个百分点。

电商更是把需求彻底点燃:2020年线上买蟹的人还只占28%,2025年直接过半,光直播带货就占了线上销量的35%。

有养殖户算过账,以前卖散装蟹一斤赚10块,现在装礼盒走电商,一斤能赚30块,谁不想多占点水域多赚钱?

2、出口门开得更大:一年卖12亿美元,中东订单找上门,国内不够卖,国外还抢着要。

2025年大闸蟹出口量达3.2万吨,创汇12亿美元,港澳地区吃了近六成,韩国、日本一年多买15%。

连以前不常吃蟹的中东都来下单,大通湖一次就拿到9200万元订单,这诱惑谁顶得住?

不过出口也变聪明了:以前光卖活蟹,现在熟冻蟹、蟹黄酱占了35%,利润率比活蟹高不少,泗洪县靠着出口连续18年江苏县级第一,这就是“圈好水、养好蟹、卖全球”的逻辑。

3、技术托底:单产涨10%,死蟹率从15%降到2%,以前养蟹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稳赚”。优质苗种覆盖率从45%提到68%,单产直接涨了9.8%;太湖搞“合作社+冷链中心”,把配送损耗从15%压到5%,户均一年多赚2.4万元。

企业更会玩:蟹太太建2000平方米恒温扎蟹间,温度精确到18-23℃,死蟹率控制在1%-2%,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一大截。技术兜底,养殖户自然敢扩大“地盘”。

3、

但“圈地”不是越多越好,不少地方刚抢完水域就栽了跟头,大通湖的教训最深刻:

2008年大通湖大闸蟹出口占全国三成,赚钱太容易,养殖户就开始乱投肥料,到2016年水质直接变成劣Ⅴ类,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最后只能全面退养,所有鱼塘全拆了。

这不是个例:有些产区盲目扩产,亩产量堆到200公斤,水草全被蟹吃光,水质发臭,最后蟹长得又小又瘦,根本卖不上价。

老养殖户都说“一亩水养百斤蟹是上限”,超过这个数,就是“赚眼前钱,断后路财”。

现在终于学聪明了:大通湖先种6000亩“净湖水草”,把水质变回Ⅳ类,再搞“水草+蟹”共生,亩产量严格限在100公斤以下,反而拿到“王宝和杯”金奖,出口订单找上门。

这说明“圈地”得先“护水”,不然迟早被生态“反噬”。

4、

现在的“圈地运动”早变味了:以前抢“物理水域”,现在抢“品牌地盘”,谁能占领消费者心智,谁才是真赢家,这三种玩法最流行:

1、全产业链“圈地”:从池塘到面馆,一只蟹赚三次钱

蟹太太把这招玩到极致:先在江苏优质水域建养殖基地,保证蟹的品质,五夺“金蟹奖”;再建中央厨房做蟹黄酱、蟹粉,把加工品卖向全国;最后开蟹黄面馆,北京、上海都有门店,一只蟹从养殖、加工到餐饮,赚三波钱。

洪泽湖更狠,搞“养殖+加工+文旅”,一年接待120万游客吃蟹,深加工产品贡献30%营收,利润率比卖活蟹高18个百分点。这哪是养蟹,分明是“圈住一只蟹,带动一条链”。

2、品牌“圈地”:明星代言+权威背书,普通蟹变“金蟹”

阳澄湖靠“品牌溢价”占了高端市场28%份额,就算其他湖的蟹品质差不多,贴个“阳澄湖”标签就能多卖钱。

蟹太太更直接,找黄晓明代言,首年就曝光数十亿次,直接冲进《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

现在连新产区都懂这招:大通湖拿了“王宝和杯”双奖,立马把奖项印在包装上,出口时底气十足。消费者认品牌,养殖户自然从“抢水域”变成“抢口碑”。

3、技术“圈地”:智能分拣+冷链,别人养的蟹活不过3天,他的能走全国

太湖产区靠技术“圈住”物流优势:用智能分拣设备挑蟹,配合冷链中心,12小时就能把活蟹送到餐桌,损耗率从15%降到5%。

蟹太太更夸张,自动化流水线+恒温控制,死蟹率比行业低80%,消费者买得放心,自然愿意复购。

现在谁掌握冷链和分拣技术,谁就能“圈住”更远的市场:以前只能卖周边,现在能发全国,甚至出口迪拜、菲律宾,“圈地”半径直接扩大10倍。

5、

这波大闸蟹“圈地运动”早过了“谁占的水多谁赢”的阶段:2025年824亿的市场里,靠乱扩产赚快钱的越来越少,懂“护水+品牌+技术”的才活得好。

大通湖从“退养”到“出口9200万”,蟹太太从“明星代言”到“全产业链”,都说明一个道理:真正的“圈地”不是抢水域,是圈住消费者的信任,圈住生态的可持续。

以后吃蟹时不妨多留意:包装上有养殖基地、有品质奖项、有冷链保障的,大概率是“新圈地逻辑”下的赢家。而那些只靠“产地噱头”的,迟早会被这波产业升级淘汰。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