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双轮驱动,52 亿 AI 营收 + 93% 毛利软件,碾压同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5 18:37 2

摘要:一页纸讲透美股公司,ASIC 龙头 Broadcom(AVGO),博通刚交出 2025 财年 Q3 的成绩单,营收 159.5 亿美元,同比涨了两成多,刚好符合市场预期。

一页纸讲透美股公司,ASIC 龙头 Broadcom(AVGO),博通刚交出 2025 财年 Q3 的成绩单,营收 159.5 亿美元,同比涨了两成多,刚好符合市场预期。

这成绩能拿出来,全靠两大块撑着 ,AI 业务一路猛冲,还有 VMware 并表后的软件收入稳稳兜底,尤其是数据中心的定制 ASIC 芯片,之前只有 3 家客户,现在新增到 4 家,据传新客户就是 OpenAI,一上来就甩了 100 亿美元的长单,这对后续增长来说,简直是打了支强心针。

AI 赛道现在这么卷,能拿到这种级别的订单,博通的实力很强,VMware 这边也进入稳定期了,订阅制转型慢慢看到效果,之前并购欠下的债务也在逐步消化。

看得出来,博通现在的重心已经从 “消化并购” 转到 “全面押注 AI” 上,接下来能不能在 ASIC 赛道一直冲在前头,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那些同行们了。


博通能有今天的规模,说穿了就是一部 “并购史”,而且全程由 CEO 陈福阳主导

2016 年那次 “蛇吞象” 最经典,安华高科技花 370 亿美元收购了老博通,合并后还接着用 “博通” 的牌子,这一步直接让它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站稳了脚跟。

本来想觉得这种大额并购风险太高,后来发现博通选标的眼光很准,老博通当时在有线通信芯片领域的份额不低,合并后直接跻身行业前列。

2018 年花 189 亿美元收了 CA Technologies,顺利切入大型机软件和企业解决方案市场,2019 年又掏 107 亿美元买了赛门铁克的企业安全业务,把网络安全这块短板补上,到 2023 年,更是以 610 亿美元拿下 VMware,这可是科技行业少有的大额收购,也让博通彻底从纯硬件商变成了 “半导体 + 软件” 一体的平台型企业。

这不是简单的买公司,而是每一步都在补全自己的业务版图,陈福阳这套 “收购 - 整合 - 盈利” 的打法也很有一套,他不买那些还在烧钱的初创公司,专挑有稳定市场地位、能赚经常性收入的成熟企业。

收过来之后,先把非核心、不赚钱的业务砍掉,再优化团队,集中资源做高毛利的核心产品,这样一来,被收购的资产很快就能赚钱。

就像收了 CA 之后,博通把低毛利的 IT 咨询业务剥离,专攻高毛利的软件许可,没多久 CA 的毛利率就提上去了。

这种玩法既降低了并购风险,又能快速兑现收益,比盲目扩张聪明多了,AI 业务成 “顶梁柱”,100 亿长单 + 1100 亿积压订单,底气够足,现在 AI 半导体已经成了博通最核心的增长引擎,连续 11 个季度都在涨。

2025 财年 Q3,这块业务营收 52 亿美元,同比涨了六成多,占半导体总营收的一半还多,能在 AI 芯片赛道保持这么久的高增长,放在整个行业里都少见,重要的是订单够多,截至 Q3 末,博通手里的积压订单已经到了 1100 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其中一半以上都是 AI 芯片的订单。

而且,它还把 2026 财年的 AI 收入预期往上调了不少,从之前预计的涨六成,调到了涨一倍多,目标是 450 亿美元,这可不是随便喊的目标,背后有实打实的订单支撑,光是推测中的 OpenAI 那 100 亿长单,就能撑未来好几年的收入。

客户方面,博通也抓得很牢,谷歌、Meta、字节是核心客户,谷歌最新的 TPUv6 芯片量产还带动了 Q3 的增长,现在又新增了 OpenAI 这个大客户。

技术上它也没落后,已经完成了行业首个 2nm 芯片和 3.5D 封装项目的流片,还发布了带宽 102Tbps 的第六代 Tomahawk 以太网交换机,这些都是超大规模 AI 集群需要的关键技术。

不管是客户、订单还是技术,博通在 AI ASIC 领域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光有 AI 业务还不够,VMware 这块软件业务就是博通的 “利润压舱石”。

2025 财年 Q3,VMware 的毛利率高达 93%,营业利润率也有 77%,比半导体业务还能赚,这在软件行业里都是顶尖水平,虽然,它的营收增速比 AI 业务慢一些,只有一成多,但胜在稳定,能帮博通对冲半导体业务的周期性波动,有这么个能稳定赚钱的业务在,博通搞 AI 研发、还并购债都有底气多了。

VMware 现在还在从永久授权往订阅制转,截至 Q2 已经有三分之二的订单完成了转换,剩下的预计 1.5 年内能搞定,这种转型能让收入更稳定,还能锁定长期客户,毕竟客户一旦签了订阅,短期内不太可能换服务商。

而且, VMware 和 AI 业务还能协同,最新的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9.0 平台就是专门为 AI 工作负载设计的,现在 90% 的顶级客户都买了这个授权。

这样来看,博通的 “硬件 + 软件” 组合不是简单的 1+1,而是能互相赋能,让客户更离不开它,避开 “红海” 拼 “蓝海”,博通的差异化玩法有多绝。

最近两年,ASIC 替代 GPU 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了 AI 大厂的新选择,谷歌把第七代 TPU 放进 10MW 的液冷机柜里,单卡功耗突破 600W,但推理成本比英伟达的 H100 低了七成,亚马逊的 Trainium 3 用了 3nm 制程,能耗只有 GPU 的三分之一,一年省的电费都能买一座数据中心,微软、Meta 也都在搞自己的 ASIC 芯片。

博通刚好抓住了这个趋势,而且没跟英伟达挤通用 GPU 的 “红海”,专门走定制化 ASIC 的路线,它给谷歌、Meta 这些超大规模客户做专属芯片,比如谷歌的 TPU、Meta 的MTIA,这种定制化方案让客户的转换成本很高 , 要是换其他厂商的芯片,整个集群都得改造,光成本就得上亿,所以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换。

也正因如此,市场都把博通当成 “谷歌 TPU 大盘股代理标的”,这种差异化定位让它避开了和英伟达的直接竞争。

更聪明的是,博通还把硬件和软件整合到了一起,除了 AI 芯片,它还提供高性能的网络设备,比如 102Tbps 的 Tomahawk 6 交换机、51.2Tbps 的 Jericho 4 路由器,再加上 VMware 的软件平台,形成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云管理的全栈方案。

客户不用再找好几家供应商,找博通一家就能搞定所有需求,既省了时间又减少了沟通成本,反观英伟达,虽然 GPU 厉害,但网络设备还得靠第三方,相比之下博通的全栈方案竞争力更强。

当然,博通也有挑战,比如台积电的 2nm 产能紧张,它的 2nm 芯片还得靠台积电代工,可能会影响后续订单交付,而且英伟达也开始做定制化芯片了,比如给微软设计的 H100 NVL,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不过博通也有应对,已经跟台积电签了长期产能协议,锁定了 2025 到 2027 年的 2nm 产能;还在深化和 VMware 的协同,用 “软件订阅 + 硬件采购” 的捆绑销售留住客户,这样来看,博通应对风险的准备还算充分。

通过并购快速补全软件能力,用 VMware 的高毛利现金流支撑 AI 研发,再抓住 ASIC 趋势做定制化方案,形成 “并购补短板、AI 抓增长、软件保稳定” 的闭环。

在 AI 算力需求持续爆发的当下,手里 1100 亿的积压订单和 450 亿的 AI 收入目标,已经让它的增长路径很清晰了。

未来,随着 ASIC 在 AI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博通这种 “硬件 + 软件” 的模式,怕是会成为更多半导体企业学习的对象。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