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跟做家务有关?医生提醒:55岁后,做家务时要注意这8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11:2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7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62岁,是个闲不住的人。年轻时在单位干活利索,退休后也没闲着,家里家务活几乎都由她包办。可最近她做事总出差错,拿着抹布却忘了擦哪儿,刚拖完地又忘开煤气,家人一查,竟然是轻度认知障碍。

“怎么会呢?我天天动脑、勤快得很,怎么还会得老年痴呆?”王阿姨满脸疑惑。

医生却说:“做家务虽然看似在‘动脑’,但如果姿势不对、时间不当,反而可能加速认知功能的退化。”

不少人以为,做家务就是在锻炼身体、大脑,能预防老年痴呆。确实,有研究指出,适度的家务劳动有助于维持脑部活性,但前提是方式得当。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晓华主任指出,每年接诊的老年痴呆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懒”,甚至是家里的“劳模”。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家务劳动是体力活,不是脑力训练,长时间重复单调动作,不仅不能锻炼认知,反而容易造成大脑“低负荷”。

不是说不能做家务,而是要科学做、聪明做。如果你已经年过55岁,下面这8点,做家务时一定要留意。

1. 别长时间独自做家务

长时间一个人默默干活,大脑缺乏交流与刺激,很容易陷入“机械模式”。研究显示,社交互动对认知功能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建议做家务时可以边听广播、边与家人互动,保持语言与情绪交流。

2. 重复性过强的动作要减少

扫地、擦玻璃、叠衣服,这些动作重复度高,如果长时间重复,大脑皮层的活跃区域反而会减少。可以尝试穿插一些需要思考的家务,如安排菜单、整理物品分类等,激活大脑不同区域。

3. 避免过度疲劳

许多老人习惯大扫除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殊不知,过度疲劳会增加脑供血不足的风险,尤其是本就有基础疾病的人。建议每工作30~40分钟就休息10分钟,不要“硬撑”。

4. 做家务时要有计划

随手做、想到哪做到哪,不仅效率低,还容易让大脑陷入混乱状态。可以每天做个简单的任务清单,让大脑“有序运转”,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训练。

5. 多动手也要多动脑

做饭时尝试新食谱、洗衣服时记住分类顺序……这些小事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刺激前额叶皮层,对延缓认知退化有帮助。

6. 注意光线与环境安全

老年人视力下降,环境昏暗容易导致误操作或摔倒。一旦发生跌倒或轻微脑震荡,对认知功能的打击可能远超想象。家务环境要保持明亮、清洁,防滑设施要到位。

7. 别在情绪不稳定时做家务

焦躁、情绪不稳时,大脑皮层处于“高压状态”,这时做家务容易分神、出错,甚至加剧情绪波动,形成恶性循环。建议情绪平稳后再开始劳动。

8. 学会说“不”

很多老人总习惯凡事自己扛,家务不肯让别人插手。其实,适当放手、分担,反而能减轻心理与身体双重负担。学会接受帮助,是对自己大脑健康的尊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进行30分钟以内的轻度家务劳动,并结合规律的社交活动、阅读或下棋等脑力活动,大脑海马体的体积维持更好,认知能力下降风险降低达26%。

而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痴呆症全球报告》中强调,高龄人群保持“日常生活参与性”是延缓认知衰退的关键,但强调应避免“低质量、重复性高”的劳动模式。

很多老年人把“能干活”当作健康的象征,甚至当作“自我价值”的体现。但医生提醒,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等于拼命干活,而是科学、有节奏、有互动地参与日常活动。

所以,别再说“做家务怎么还会得老年痴呆”了。家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认知保护的全部。聪明做家务,才是真正的长寿密码。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指南》

2.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全球痴呆症报告》

3. 张晓华.《老年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讲座资料.

4.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与认知功能关联研究》. 2023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外科丁医科普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