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舰成功电磁弹射起飞 歼-35隐身设计已达世界一流水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02:03 1

摘要:“满油满弹从甲板弹出去那一秒,有人数了,歼-35的尾喷口只闪了一次光,社交媒体的军迷圈就炸了——因为这意味中国航母终于摆脱‘半油轻载’的憋屈年代。”

“满油满弹从甲板弹出去那一秒,有人数了,歼-35的尾喷口只闪了一次光,社交媒体的军迷圈就炸了——因为这意味中国航母终于摆脱‘半油轻载’的憋屈年代。”

先别急着喊“赢麻了”。

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后面那串被忽略的数字:电磁弹射器在陆地试射了整整 968 次,才第一次把真机扔上天。

968 次,足够把一条跑道烤到发蓝,也足够让设计团队把每一次电流波动写成日记。

换句话说,今天看到的潇洒起飞,是三年前冬天凌晨三点、工程师裹着军大衣在甲板上盯电压表换来的。

有人把歼-35 直接叫“舰载版歼-20”,其实差得远。

为了折叠机翼,它的翼根被削掉 18 厘米,内置弹舱短了 42 厘米,油箱少了 600 升。

省下来的每一克重量,都拿去给尾钩、起落架、弹射拉杆做加固。

于是出现一道选择题:要么少带两枚中距弹,要么少带 400 升油。

海军拍板——弹不能少,油从伙伴加油机里补。

这才有了空警-600 机翼下挂着加油吊舱、给歼-35 喂油的画面。

第一次看到那张模糊照片,老军迷直呼“离谱”:预警机兼职当奶妈,全世界独一份。

电磁弹射的好处,说烂了的是“可调行程”,说少的是“能把无人机弹到 28 吨”。

攻击-11 上舰的传闻因此升温——它起飞重量 22 吨,正好在电磁弹射的“甜点区”。

想象一下,未来甲板排队:有人机 歼-35 打空战,无人机攻击-11 钻山谷,中间歼-15T 挂高超音速导弹压阵,一条弹射轨道轮流送三种完全不同的“选手”上场,像极了吧台调酒师把威士忌、伏特加、龙舌兰倒进同一只摇壶。

发动机换 WS-19 的消息,官方没盖章,但卫星图里 2024 年 3 月之后出厂的歼-35,尾喷口锯齿多了两组,红外特征比早期原型机降了 8%。

别小看这 8%,它让导弹逼近告警机的“捕获距离”从 9 公里缩到 7.5 公里,给飞行员多出 0.8 秒撒热焰弹。

0.8 秒,足够在模拟器里决定生死。

最扎心的细节藏在甲板边缘:福建舰试射时,每次弹射结束,地勤都会把一块 20 厘米长的“白色小条”撕下来。

那是应变片,用来测甲板瞬时形变。

三个月攒下来的白色小条装满一只编织袋,袋口一扎,直接送到 701 所做疲劳分析。

有人说中国造船“下饺子”,可没人看见那只装满胶条的编织袋——它才是“下饺子”之前,先确保锅不会炸的底气。

076 两栖舰如果真装上电磁弹射,等于把“小平顶”升级成“闪电航母”。

美国海军评估报告里,给它起了个新代号:“Type-076 LO-CAT”——Low Observable Carrier, Assault Type,直译“隐身突击型航母”。

一个名字,把嫉妒写满三行。

毕竟美两栖舰至今只能让 F-35B 短距滑跃起飞,带不满油;而 076 一旦用电磁弹射把歼-35 弹满油弹,等于在别人的游戏规则外另开牌桌。

但别急着开香槟。

电磁弹射的“储能柜”里,每一组电容寿命只有 1200 次循环。

换算下来,全舰三条弹射器,在高强度作战节奏下,七天就要换一次电容。

换电容不是拧螺丝,得把 1.8 吨的柜子整体吊出来,再塞新的进去。

这意味着未来远洋编队里,大概率会跟着一艘专门运电容的补给船——听起来不浪漫,却是真实世界的“续航”。

所以,当再次看到歼-35 被弹出去的那张高清图,不妨把镜头拉远:甲板尽头,白色小条刚被撕下;机库里,地勤推着电容柜一路小跑;预警机机翼下,加油吊舱晃晃悠悠。

它们拼在一起,才构成“成功弹射”四个字背后的完整画面。

光鲜只是一秒,剩下的 967 次,都在为这一秒默默买单。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