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人造假牛肉市场泛滥,做法让人恶心,三招教你快速辨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11:24 1

摘要:“三十块一斤的‘原切牛排’,解冻后一股奶粉味,煎锅一扒拉,碎得跟豆腐渣似的。

“三十块一斤的‘原切牛排’,解冻后一股奶粉味,煎锅一扒拉,碎得跟豆腐渣似的。

”这不是段子,是上周杭州一位大姐在菜市场的真实遭遇。

她以为自己捡了便宜,结果市场监管人员告诉她:这是魔芋粉+鸭油+3D打印纹理的“新派假牛肉”,涉案金额两千多万,整整三十吨,已经流进长三角的夜市、外卖、甚至某连锁自助餐厅。

听起来像谍战片?

可惜,它就在冰箱冷冻室里。

更扎心的是,假牛肉已经升级成“混合版”——掺点真牛纤维,DNA条形码都得多测两次。2023年上半年的案子同比多了两成,其中六成五来自直播间和拼团群,套路就是“低价秒杀+进口原切”,评论区一水儿“回购五次了”,点进去一看,IP全在福建某县城。

怎么躲过这坑?

别把希望放在“肉眼识别”上,颜色、气味早被香精调得明明白白。

靠谱的办法其实有点反直觉:先看包装有没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二维码,扫一下,跳出区块链追溯页面,能查到牛生前在哪个牧场打疫苗,比主播的嘴靠谱。

再不行,就买带骨部位——造假车间懒得给牛骨建模,3D打印成本太高,直接放弃。

有人吐槽:正规商超贵得离谱。

其实菜市场也有折中方案。

摊主如果敢把“解冻血水”当场倒给你看,八成是真货。

假牛肉解冻的水发浑,像洗过抹布的淘米水;真牛肉的血水只是淡淡的粉红,还带一点牛油结块。

再拿白纸巾压一下,真货油渍浅,假货一按一个黄油大饼,妥妥的方便面调料包质感。

万一已经中招,别急着扔。

留一小块生肉、购物小票、煎后照片,打12315新开的“食品安全快举”通道,上传证据,七个工作日就能收到回执。

深圳已经有人拿到五千举报奖,钱不多,但足够买两个月真牛排,顺带让摊主把罚款交到肉疼。

说来说去,便宜没好货在肉类界是铁律。

真想省钱,可以蹲超市晚上八点半的“临期折扣”,正规渠道的贴牌货,比直播间里“阿根廷谷饲”靠谱多了。

毕竟,吃一口假牛肉,省的是几十块,赔进去的是健康,还有对火锅、烧烤、牛肉面往后十年的心理阴影。

来源:瀑布下聆听的爱乐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