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全球首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完成核心部件吊装,400余吨杜瓦底座以毫米级精度落位,托举6700吨主机系统,标志主体工程进入攻坚期。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把太阳种在冬天,种在黑夜,种在每片需要光亮的角落。
今天,童话成真,神话兑现。君不见,合肥科学岛的“人造太阳”亮起亿度光焰。君不见,嫦娥探测器带着月壤从深空归来。
童年播下的那颗“太阳”种子,破土而出,成为叩问星河的力量,照亮太空经济崛起之路。
从这“点火”!人造太阳距发电仅差两步。“种太阳”,在合肥科学岛已是推进中的科研实景。
2025年10月,全球首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完成核心部件吊装,400余吨杜瓦底座以毫米级精度落位,托举6700吨主机系统,标志主体工程进入攻坚期。
这台“行星发动机雏形”可从一升海水中提取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源,为破解能源短缺提供新路径。
回溯历程,安徽聚变突破早已亮眼:2023年EAST装置将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时间延至403秒,创世界纪录;如今BEST锚定2027年发电演示、2030年点亮“聚变电灯”的目标,让《流浪地球》的能源科幻渐成现实。正如科研人员所言:“我们种的不是童话太阳,是照亮人类未来的清洁能源火种。”
月球传说因嫦娥六号有了科学注脚。2025年9月,嫦娥六号任务团队在悉尼国际宇航大会上获“世界航天奖”,这一全球航天最高荣誉,表彰其完成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壮举。
2024年6月,嫦娥六号携1935.3克月背样本着陆,不仅带回可支撑聚变的氦-3,更通过4国载荷展现中国航天的开放胸怀。
这是中国航天第三次摘得该奖,继嫦娥四号、天问一号后再登国际舞台中央。“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月背着陆’现实,我们用探测器刻下中国印记。”
航天人的话道尽征程浪漫。目前,月背样本研究已揭示月球晚期火山活动新线索,让“广寒宫”成探索宇宙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在“种太阳”与“挖月亮”的征程中,安徽构建起贯通天地的创新链。地面上,合肥科学岛聚变装置为利用月壤氦-3打基础;太空端,蚌埠集聚深蓝航天等企业,打造长三角商业航天制造基地,计划2035年形成千亿级集群。
从“卫星遥感+农业”助农户精准灌溉,到聚变研发支撑深空探测能源需求,安徽以“地面突破+太空应用”双轮驱动,嵌入国家太空经济布局。安徽既要做人造太阳研发高地,也要当太空经济桥梁纽带。
向未来“起航”!太空经济爆发前夜
“种太阳”与“挖月亮”的突破,正点燃太空经济新引擎。能源领域,安徽聚变装置若如期发电,将推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航天领域,嫦娥技术赋能商业航天,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破2.5万亿元,可回收火箭将发射成本降70%,为太空旅游铺路。
从童谣到现实,从传说到科学。“星辰大海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脚踏实地就能抵达的远方”。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