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经历了连续降雨天气,给秋收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据各地报道,目前玉米已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但土壤湿度大、田间积水等问题正困扰着广大种植户。
田间地头,农技专家们都在传递着同一个提醒:今年玉米收获,方式不对,努力白费!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经历了连续降雨天气,给秋收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据各地报道,目前玉米已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但土壤湿度大、田间积水等问题正困扰着广大种植户。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农技专家们一致提醒:今年玉米采收要特别警惕三个误区——不早收、不快储、不丢温。
01 不早收:把握黄金时机
“玉米灌浆后期,只要气温超过16度,籽粒就在继续增重。” 德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郑光辉强调,不要急于收获玉米。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玉米收获的最佳时机呢?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意见指出,玉米适宜收获期在完熟期,此时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变黄。
具体判断标准包括: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出现黑帽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建议更为具体:籽粒含水率高于25%时应选择机械收穗的方式,低于25%可直接收获籽粒。对于夏玉米,尽量在蜡熟后期收获,以增加粒重和产量。
适期晚收有多大的增产效果呢?专家表示,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播种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收获时间7-10天,可以显著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粒重,实现增产增收。
02 不快储:科学烘干晾晒
连续阴雨天气下,不少农户急于将收获的玉米快速堆放储存,这种做法其实存在很大隐患。高密市农技部门提醒,收获后的玉米不及时科学晾晒或烘干,极易发生霉变。
那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对于普通农户,寿光市推荐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各类宜晒场所,摊薄通风晾晒,每天多次翻动。
有条件的可通过装铁丝笼晾晒,或码在晾架、木板上,保证底部透气,甚至可以用电风扇或鼓风机吹除湿气,加速水分蒸发。
对于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收获量较大的情况,则应充分利用粮食烘干设备。
高密市的提醒指出,对经过通风晾晒、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的玉米进行脱粒,并就近烘干。特别要注意的是,霉变籽粒和未霉变籽粒一定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烘干后的玉米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储存呢?粮食色泽气味应无明显变化,无热损伤粒、焦糊粒,且入库前籽粒含水量必须控制在14%以下,这样才能安全储藏。
03 不丢温:精细仓储管理
很多人认为玉米收获晾晒后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仓储环节同样重要,“不丢温” 是确保玉米品质的关键一步。
什么是“不丢温”?简单说就是在仓储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防止粮堆发热导致质量下降。
高密市农技部门提出的要求是:烘干后的粮食要达到安全水分标准且粮温与环境温度相差不足5℃方可入库。
达到这一标准才能确保仓储安全。
仓储环节还有另一个重要提醒——要按品质分类储存。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出,按品质分类储存可以避免因混收、混储降低粮食等级,造成经济损失。
玉米籽粒宜采用仓内散存或囤存的贮存方式,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粮情状况,适时开展通风。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面对今年的特殊天气条件,只有牢牢把握“不早收、不快储、不丢温”这三个关键,才能确保颗粒归仓,换来实实在在的丰收喜悦。
记住农技专家的话:不早收是为了产量,不快储是为了品质,不丢温是为了效益。这个秋天,愿每一位种植户都能科学收获,丰产又丰收!
来源:乡村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