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拜祭月神。后来祭月色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拜祭月神。后来祭月色彩逐渐褪去,赏月、庆丰收等节庆习俗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月饼最初是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把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寓意家人团圆。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词,选几首大家欣赏。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 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 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 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 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 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坷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 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 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 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简析】
这首诗通过张署和作者的歌词,铺叙了被贬的遭遇,抒发了心中的愤懑和不平。诗的前四句,是个引子,既点出中秋之夜,又触引了张署的悲歌。中间一大部分是张署的歌词。共十八句,每六句一节,分别讲一段遭遇。依次写了南迁的艰苦旅程和贬所的险恶环境、皇恩大赦时的欢欣鼓舞以及遇赦后仍然遭受到压抑。后一部分是韩愈的话,其中后三句是他的歌词。表面看来,诗人乐天知命,其实是故作达观而又有点诙谐不恭,而心情同张署是一样的。全诗以月光开始,又以月光结束,照应很好。中间的叙事,也上下街接,自然流转,而且有情有景,格调由低沉到高扬,再到悲怨,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很有感染力。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简析】
这首诗写了中秋之夜诗人在天竺寺赏月之时见桂子而产生的联想。诗的前两句写桂子自天而下和诗人殿前拾取的情景。 “拾得”紧粘“下”字,因“下”而“拾”,因“拾”而产生下面的联想。因静而闻珊珊之声,因明而见露华之新,点出了环境的冷寂空明。"应是”一句用的是动荡猜测语气。 细玩其意,不难看出,原来嫦娥也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而仍然怀恋着人间。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之情的流露。天竺寺月落桂子的传说是很美的,加之诗人想象的美妙,同时,又用曲折含蓄的笔法,写出了一种向上的意境,颇有吸引人的力量。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枝,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简析]
这是一首别出心裁、新颖别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中秋词。中秋赏月,不写迎月,而写送月,一新;既不思亲,又不抒离情别绪,二新;根据月亮东升西落的运行规律,驰骋丰富的想象,一连发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三新。在写月时,从未离开月中的姮娥、玉殿琼楼、虾蟆玉兔这些神话传说的事物,因而给人一种空濛迷漫、极其诱人的神话色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就月亮的运动提出了天文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别有人间”三句,表明作者已朦胧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宇宙现象。反映了作者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说,这首词不但开拓了词的新领域,而且是天文学史上的一个佳话。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简析】
中秋佳节苏轼在徐州同他的弟弟苏辙一同赏月,本来是人生的一件美事,但他联系到自己自从入仕以来,时而杭州、时而密州、时而徐州、官所几经变化的情形,因而在兴奋之余,对生活便产生了感慨。首两句写夜寒及月亮,“转玉盘”三字写中秋月亮、大、圆,十分贴切。赏景乐趣也流露出来。然后笔锋一转,次二句以感叹、设问的句式,说今年在此地见此明月,而明年又在何处?正是好景难逢,良宵难值,人生难遇良期,微露出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忧虑。 言简意赅,含意深刻,诗外有味。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