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小亿居然快掉出前十”——昨晚更新的短剧女演员热度榜刷爆朋友圈,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连她都悬了,这行到底卷成啥样?
“王小亿居然快掉出前十”——昨晚更新的短剧女演员热度榜刷爆朋友圈,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连她都悬了,这行到底卷成啥样?
榜单里,郭宇欣的名字稳得像钉子。
两部小成本短剧《盛夏芬德拉》《东北爱情故事》把她推到15亿播放,连带把一直不温不火的刘萧旭带飞。
业内把这对组合叫“意外CP”,因为平台原本只给B级预算,结果靠两人吵架戏里那段“摔酒瓶不回头”的即兴,单条剪辑在抖音冲了2.3亿播放。
数据组透露,刘萧旭的商务报价一个月里翻了四倍,品牌抢着要“打包签约”,生怕晚一步人就涨价。
更离谱的是刘念。
她没新剧上线,仅靠一周三支舞蹈短视频,一天涨粉十万,直接把待播剧《长安夜话》的预约量抬到300万。
平台原本打算低调上架,现在被迫加预算做海报,连夜加拍男女主合体物料。
老搭档何聪睿三年前还被人吐槽“眼神呆”,这次借着“念睿”怀旧滤镜,商务价值跟着水涨船高,可见“捆绑”比单打独斗省事多了。
李柯的《太奶奶驾到》靠“百人剧组”复古梗出圈,弹幕里全是“像回到90年代录像厅”。
热度最高那天,她穿着剧里花衬衫去直播间带货,三小时卖出三十万件搪瓷缸。
可惜欢乐气氛没延续到新作,《厨神小娘子》一上线就被批“套路重复”,评分从8.1掉到6.4。
观众留言:笑点听得到脚步声。
数据下滑,平台立刻缩减宣传预算,李柯团队只能把原定的品牌直播砍了一半。
王小亿的困境更现实。
她靠《云渺》系列把“大女主”标签贴得死死的,粉丝却开始喊“审美疲劳”。
后台数据显示,她上一部剧的完播率比前作掉了18%。
团队急得团团转,一边把《小巷人家》这种市井现实题材递到她手里,一边注册“亿星文化”准备自己投项目。
问题是,转型期空档最长不能超过四个月,不然算法就把你踢出推荐池。
她自己也在朋友圈发过一句“不进步就是倒退”,配图是深夜剧本会,桌上堆满速溶咖啡袋。
整个行业像被按下快进键。
去年短剧市场才150亿,今年直接冲到200亿,日均上新50部,演员换代速度是传统剧的三倍。
横店最夸张的时候,一条街同时七个组拍“霸总爱上保洁”,演员换个外套就能串戏。
为了不被刷下去,68%观众把“共情式表演”排在颜值前面,平台也开始推“沉浸派”演技标签。
郭宇欣那种“摔酒瓶不回头”的即兴,被写进表演工坊的示范教材,横店短期班专门开“情绪爆发力”夜校,学费三千块,名额一放出来就抢空。
头部演员已经学会把流量锁在自己手里。
郭宇欣和刘萧旭共用一家宣传公司,通稿打包上热搜,成本省一半。
刘念和何聪睿更直接,把CP名注册成商标,周边T恤一周卖空。
王小亿慢了半拍,现在才想起做个人工作室,招募编剧的帖子刚发出去,就收到三百份简历,一半是在校生,一半是横店漂了三年没混上名字的群演。
平台也在火上浇油。
抖音“金短剧计划”砸亿级流量,快手立刻跟进“星跳扶持”,给的条件简单粗暴:单部播放破亿,直接奖现金一百万。
演员想拿这钱,就得签排他协议,三个月内不能去对手平台。
于是出现怪象:有人为了拿奖金,连续拍同款“霸总”短剧,拍到观众在评论区刷屏“放过我吧”。
观众口味说变就变。
去年古装甜宠还是香饽饽,今年占比就掉了12个百分点,轻喜剧、现实题材涨到35%。
《小巷人家》这种讲胡同烟火气的项目,一下子收到十份女演员自荐表,连一向演“仙女”的都开始想演“卖煎饼的”。
毕竟大家都知道,再晚一步,榜单上就找不到自己的名字了。
短剧这列快车没有减速键。
郭宇欣的下一部已经定在东北拍,刘念忙着练舞保持热度,李柯在挑剧本想翻身,王小亿把咖啡当水喝,凌晨三点还在背台词。
屏幕外的观众只花一秒划走,屏幕里的她们得用尽全力才能留在那一格小画面里。
来源:好学麻酱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