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菜市场里,68岁的刘大爷照例提着小壶,边买菜边小口啜着热茶。他喜欢跟摊主们闲聊:“你们说哈,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脑子还清楚,记得住价钱、算账快,就是得益于这茶。”
清晨的菜市场里,68岁的刘大爷照例提着小壶,边买菜边小口啜着热茶。他喜欢跟摊主们闲聊:“你们说哈,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脑子还清楚,记得住价钱、算账快,就是得益于这茶。”
旁人嗤笑:喝茶还能让人不糊涂?可事实是,走入同龄人群体,刘大爷的记忆力和思考力真让不少人佩服。有朋友悄悄问:“大爷,你那茶,到底有啥学问?”
你是否也发现,一个身边爱喝茶的长者,总显得精神头足、反应快?这背后到底是心理作用,还是科学有据的生理变化?如果是,究竟喝什么茶、怎么喝最有效?
研究给出了意外的答案,但有效剂量你未必真的喝够。到底多少杯绿茶,才可能真正起到大脑“保护伞”的作用?接下来的答案,或许会超出你的想象。
关于饮茶与认知健康的关系,国内外早已不乏研究。2020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中国老年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每天规律饮茶者,认知功能下降风险较不饮茶人群低约27.3%。
绿茶,又格外受科学关注。哈佛医学院发布的数据指出,绿茶中的茶多酚、表没食子酸没食子酯(EGCG)可显著清除大脑自由基,减缓神经元老化过程。它们像“大脑清道夫”,运送抗氧化物质、帮助减少神经炎症。
而茶叶之所以被“点名”,主要在于其所含L-茶氨酸,有助于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改善专注与注意力。这也是临床发现“长期饮茶老人抑郁、焦虑发生率均低15%-20%”的原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也发现过量或不规律饮茶、睡前饮用、浓茶等饮茶方式,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心悸,应适度、科学饮用,才能充分享受护脑益处。
广州中山大学的神经科学课题组,历时5年随访2860名65岁以上老年人,数据层层筛查后发现:
坚持每天饮用2-3杯标准绿茶(总量约400-600ml),认知评分优于同龄人群,且大脑萎缩进展减缓12.6%。这个数字,给许多人提了醒——喝得够“量”,护脑才靠谱。
很多人以为,喝茶无非是提神顺口。可事实上,多项研究都证实,绿茶的“护脑力”远超你的期待。
第一,记忆力明显改善。绿茶中大量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能够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早期病变核心。坚持饮用绿茶半年以上,认知受损的进展风险下降19.4%,不少中老年被试在记单词、背电话号码上恢复流畅。
第二,脑血流量增加,思维灵活。绿茶富含儿茶素及微量咖啡因,能轻度刺激中枢神经、加快脑部供氧,使得大脑“活力值”提升。在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双盲对照实验中,连续饮用绿茶4周后,老年志愿者脑部血流提高约8.7%,简单计算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情绪稳定、抗压力更强。L-茶氨酸有助于提升平静感——正如刘大爷经常说的“喝完茶心里踏实”。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队列分析也提示:规律饮绿茶,中老年应激激素分泌下降11.8%,焦虑感下降至对照组的73%,不少人发现,日常遇到烦心事淡定多了。
当然,部分特殊人群(如慢性肾病、严重失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制饮茶量,避免引发不良反应。
每日建议饮用2-3杯绿茶,每杯200ml为宜,最好分上午和下午时段饮用,避免浓茶、久泡。绿茶过浓可能使人心悸、影响胃肠;空腹饮用对胃不友好,建议餐后30分钟饮用,有利营养物质吸收。
挑选绿茶应注意品质,优选明前绿茶,冲泡水温以80-85℃最佳,保存绿茶中活性物质。若体质偏寒、胃寒者,可将饮冷茶适当温热再饮。
对于易失眠人群,尽量避免晚上饮用,必要时可将部分绿茶换为低咖因茶饮。长者如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建议先咨询医生后再制订饮茶计划。
除饮茶外,均衡饮食、规律锻炼、保证睡眠依旧是认知健康三大支柱,饮茶之益需与健康作息相辅相成,切莫“指望一杯茶包治百病”。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Yang J, et al. Tea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Am J Clin Nutr. 2020;112(3):874-884.
3. Kuriyama S, et al. Green tea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Japan. Am J Clin Nutr. 2006;83(2):355-361.
4. Meng X, et al. Tea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J Nutr Health Aging. 2007;11(3):184-188.
来源:张守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