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公布的美国空军协会年度会议的消息却让众人大跌眼镜:被广泛誉为“空中霸主”的F-22战斗机也“越来越不称心”,甚至因零部件的短缺和维护的难题都大规模的“趴窝”了,而被特朗普政府寄予厚望的第六代战机F-47,虽高调宣布2028年就要首飞,却连一张它的实物的照片
近日公布的美国空军协会年度会议的消息却让众人大跌眼镜:被广泛誉为“空中霸主”的F-22战斗机也“越来越不称心”,甚至因零部件的短缺和维护的难题都大规模的“趴窝”了,而被特朗普政府寄予厚望的第六代战机F-47,虽高调宣布2028年就要首飞,却连一张它的实物的照片都拿不出来,只能靠波音公司发布的那30秒的CG动画就能为它刷起存在的感呢!
但随着近几年的美国战机研发却迎来前所未有的瓶颈,似乎美军的空中优势也随之一日不如一日。
F-22战斗机的没落,仿佛在宣告某个时代的帷幕已然落下,这批曾被视为全球顶尖的隐形战机,眼下在兰利等军事基地里一架架停着,没了往日的风采,它们的原厂生产线早就被拆除了,零件供应也断了档,这直接使得战机的妥善率大幅下滑。
美国空军部长梅因克毫不避讳地指出:美军装备已然老旧,维护起来困难重重,反观中国,其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这正迅速拉近中美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不料原本准备退役的32架F-22的“无机可替”却被迫又延续了服役的生涯,更加凸显了美军近年来所面临的空中作战兵器的“青黄不接”的尴尬之处。
为扭转颓势,特朗普高调重启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并将新机型命名为F-47——与其第47任总统身份“巧妙”呼应。
但这项号称“史上最强”的战机方案一公布便引发质疑。从波音发布的概念图看,F-47仍保留鸭翼布局,机身尺寸与F-22相近,而中国已亮相的六代机验证机却采用无垂尾、无鸭翼的飞翼构型,隐身能力和气动设计明显更胜一筹。网友调侃:“这分明是五代机Plus,何必硬充六代?”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波音是否扛得起六代机研发大旗?近年来,波音在民航领域事故频发,军机业务则长期依赖F-15改进型订单维持,其最后一次独立研发战斗机还需追溯至麦道时代的“鬼怪”工厂,技术团队早已流失。
更让业界担忧的是,F-47单机成本预计高达3亿美元,是F-22的两倍,而美国空军已因预算超支焦头烂额:B-21轰炸机、哨兵洲际导弹等项目正疯狂吞噬军费。空军部长肯德尔坦言,NGAD成本“失控”,可能被迫缩减采购规模。
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核心技术的瓶颈尚难完全突破的艰难之处。六代机要实现高超音速巡航的话,得配上爆震发动机或者自适应发动机才行,不过美国在高温材料、燃料控制这些关键方面,进展那叫一个慢。惠普公司冷不丁地宣称,已经完成了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测试工作,可这一消息却引来了外界对技术来源“怪异”之处的质疑。毕竟在此之前,美国相关的项目预计要推迟到2029年才能完成。
中国的公开宣布将国产的爆震发动机的技术实现了突破同时,也为我们六代机的奠定了动力基础,但由于美国的高超音速风洞等基础的科研设施相对比较落后,自然也就将我们的研发效率都拖了个后腿。
而六代机的研发却以更加扎实的基础将中国的机器人之路推进了一大步。成飞与沈飞在2024年底相继完成验证机首飞,采用无尾布局和超声速飞翼设计,强调全向隐身与体系化作战。
官方通过实拍画面公开进展,与美军依赖CG动画的宣传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更关键的是,中国凭借完整的军工体系和供应链自主权,在成本控制与量产节奏上优势明显——歼-20的产能与单价均远低于F-22便是明证。
这场六代机竞赛的背后,是两国军工逻辑的根本差异。美国受制于私营巨头垄断、预算分配矛盾举步维艰;中国则依托“生产一代、预研一代”的持续投入稳步推进。如今,美军试图以F-47挽回颜面,但波音的技术积累、预算压力与设计保守性已注定其难以实现“跨代碾压”。正如美媒所言:“中国六代机的出现,正在改写世界军事格局。” F-22时代落幕之后,美国空中优势的基石,恐将越来越难以维系。
来源:科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