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平时爱刷古装剧,不管是《琅琊榜》里提的 “寒门子弟”,还是《知否》中说的 “庶民百姓”,以前总觉得都是 “没钱没权的普通人”。直到前段时间翻了《汉书》《晋书》,又跟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聊了大半天,才发现这俩压根不是一个概念 —— 寒门最早跟 “穷” 没半毛钱关
我平时爱刷古装剧,不管是《琅琊榜》里提的 “寒门子弟”,还是《知否》中说的 “庶民百姓”,以前总觉得都是 “没钱没权的普通人”。直到前段时间翻了《汉书》《晋书》,又跟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聊了大半天,才发现这俩压根不是一个概念 —— 寒门最早跟 “穷” 没半毛钱关系,庶民也不是随便哪个底层人都能算,今天就用聊天的方式跟大家掰扯掰扯,全是接地气的理解,没那么多文绉绉的术语。
先说说 “寒门”,这词儿的意思其实随时代变了好几次,开始跟咱们现在想的 “贫寒家庭” 差得老远。早在春秋战国到汉朝那会儿,寒门指的是 “以前风光过、后来没落了的贵族家庭”。你想啊,比如某家人祖上是诸侯国的大夫,有封地有爵位,结果后来家族败落了,爵位没了,封地也被收了,但骨子里还有点 “贵族底子”—— 比如家里还藏着几本书,能供孩子读书识字,这种才叫寒门。
我朋友之前给我翻《汉书・陈汤传》,里面说陈汤 “少好书,家贫匄贷,然不为州里所称”,以前我总以为他是穷得没饭吃的底层人,后来才知道,陈汤是山阳瑕丘人,祖上本是楚国旧族,只是到他这代没落了。虽说家里 “贫” 到要借钱度日,但至少能让他安心读书,不用像那些连字都不认识、只能靠帮人做苦力糊口的穷人那样,为了吃饭发愁。那时候的寒门,重点是 “出身有根基,只是后来没落了”,跟 “赤贫” 不是一个概念。
到了魏晋南北朝,寒门的意思又变了点,但也没跟 “穷” 挂钩。那时候社会讲究 “门阀制度”,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种大家族是 “高门士族”,几乎垄断了朝廷的大官职位;而寒门呢,其实指的是 “庶族地主”—— 也就是那些没那么大势力的中小地主家庭。这类家庭可能有几十亩地,雇两三个佃户种地,自己不用下地干活,还能送孩子去私塾读书,只是没资格跟高门士族联姻,就算当官,也大多只能当县令、县丞这种地方小官,没法进入核心圈层。
我之前看《世说新语》,里面有个小故事有意思:一个寒门子弟想娶高门士族的女儿,结果被高门子弟当众笑话 “君辈志业,亦不可期也”,意思是 “你这种出身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没前途”。那时候的寒门,核心是 “家族势力小、没背景”,不是 “穷”。真要是穷得没地没房,连佃户都不如,根本没资格被称为寒门 —— 在当时的阶层里,这种赤贫者连 “寒门” 的边都挨不上。
一直到唐宋之后,寒门的意思才慢慢跟 “穷” 挂上钩,开始泛指家境贫寒的家庭。为啥会变?主要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制越来越成熟,到了宋朝则是打破了门阀对官场的垄断,很多没背景、家里也不富裕的读书人,能通过考试当官 —— 比如唐朝的韩愈,小时候父母双亡,靠兄嫂抚养长大,家里没什么积蓄,却靠苦读考中了进士;还有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住在寺庙里,每天煮一锅粥分两顿吃,照样靠读书改变了命运。人们慢慢就把这些 “没钱没背景、靠自己努力出头的人” 叫寒门,时间长了,“寒门” 才成了 “贫寒家庭” 的代名词。
咱们常说的 “寒门出贵子”,zui早也不是说 “穷人家出人才”,而是说 “没落贵族或中小地主家的孩子,靠自己努力重新崛起”;到了唐宋之后,才慢慢变成咱们现在理解的 “穷人家的孩子靠奋斗改变命运”。这一点要是没搞懂,看唐宋之前的史书,很容易误会古人说的 “寒门” 到底指谁。
搞懂了寒门的演变,再说说庶民,这词儿的意思可比寒门固定多了,简单说就是 “有房有地、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普通劳动者”,跟 “流民”“奴隶”“佃户” 都不是一回事。在古代社会,庶民的核心是 “有恒产”—— 也就是得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田,或者有一间能住的房子,靠种地、做工、做点小买卖过日子,不用四处流浪。
我之前翻《管子》里的《小匡》篇,里面说古代把人分成 “士农工商” 四民,庶民主要就是 “农” 和 “工” 里的普通人。比如村里的自耕农,自己有三五亩地,每年除了给朝廷交租税,剩下的粮食够自己家人吃;再比如城里的木工、铁匠,有自己的小铺子,能靠手艺赚钱养家,这些都算庶民。
这里得说下庶民和佃户的区别 —— 佃户是租别人的地种,自己没有土地所有权,每年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收成交给地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庶民有自己的土地,只需要给朝廷交固定的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日子相对安稳。还有流民,大多是因为战乱、灾荒丢了土地和房子,只能四处乞讨或给人当临时雇工,连 “恒产” 都没有,自然也不算庶民。
古代官府其实是看重庶民的,因为庶民是社会的 “稳定基石”—— 他们要交税、服徭役(比如修城墙、修水利),还是国家兵役的主要来源。《汉书・食货志》里说 “民有恒产者有恒心”,意思是有固定财产的庶民,才会安心过日子,不会轻易起来闹事。所以那时候,一个人能被称为庶民,至少说明他 “有安身立命的本钱”,比底层的流民、奴隶强不少。
这里得跟大家分清一个常见的误区:寒门和庶民不是 “谁高级谁低级”,而是两个不同的分类维度。寒门一开始看的是 “出身背景”(是不是没落贵族、有没有家族根基),后来才慢慢关联 “家境贫富”;庶民看的是 “财产和职业”(有没有房有地、是不是普通劳动者)。
比如魏晋时期,一个寒门子弟可能是中小地主,家里有地有仆,他手下种地的佃户就是庶民 —— 这时候寒门的社会地位反而比庶民高;但到了宋朝之后,要是一个寒门是贫寒的读书人,家里没地没房,靠帮人抄书糊口,而庶民是有几亩地的自耕农,那庶民的日子可能比寒门还宽裕。
我之前总把这俩弄混,就是因为没搞懂 “分类标准不一样”。后来想通了就简单了:你可以把寒门理解成 “按出身和家境划分的群体”,庶民理解成 “按财产和职业划分的群体”,两者有重叠,但不是一回事 —— 有的寒门是庶民(比如宋朝后贫寒的自耕农),有的寒门不是庶民(比如魏晋时期的中小地主);有的庶民是寒门(比如贫寒的手艺人),有的庶民不是寒门(比如家里有不少田但没贵族背景的富农)。
现在再看古装剧或者读史书,再听到 “寒门”“庶民”,我就不会再糊里糊涂的了。比如看《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祖上是宦官曹腾之后,那时候宦官家族不算高门士族,所以曹操早期被视为 “寒门子弟”;而那些给曹操种地、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就是庶民。分清了这俩概念,其实也能明白古代社会的阶层逻辑。
总的来说,古代的 “寒门” 和 “庶民”,跟咱们现在理解的 “穷人”“普通人” 差异很大,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看。寒门的意思随时代变化,从 “没落贵族” 到 “中小地主” 再到 “贫寒家庭”;庶民则一直是 “有房有地的普通劳动者”,是古代社会里稳定的那部分人。搞懂这俩词儿的来龙去脉,也算是多了个理解古代社会的小窗口~#全民科普在行动#
来源:小李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