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我们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广播总时长从33小时压缩至18小时,释放广播资源40%,尤其是高峰时段广播,执行成功率从40%提升至82%。”郑州东站综控室客运员王怡然兴奋地说道。
“经过我们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广播总时长从33小时压缩至18小时,释放广播资源40%,尤其是高峰时段广播,执行成功率从40%提升至82%。”郑州东站综控室客运员王怡然兴奋地说道。
郑州“米”字型高铁网的运输潜能全面释放后,郑州东站作为区域交通核心的综合枢纽功能不断强化,战略地位愈发突出。从日常运营数据来看,车站日均发送旅客已达15.5万人次,客流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今年国庆首日,更是迎来运输高峰——当日开行旅客列车数量激增至973列,发送旅客突破29.3万人次,单日客发量刷新车站纪录。2025年以来,车次加密、客流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加剧,“米”字枢纽在承载高效运转需求的同时,诸如广播资源紧张等运营保障层面的瓶颈问题也随之而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影响旅客出行的问题,郑州东站立足实际、靶向发力,围绕客运服务中的关键痛点,组建了9支课题攻关小组。
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仅有26岁,有去年才从高校毕业踏入铁路岗位的“新兵”,也有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尽管从业时间不长,但他们带着校园里的创新思维、对客运服务的热忱,快速融入岗位、投身攻关,成为破解枢纽运营难题的重要生力军。
“从学校转变到岗位,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心态也有了变化,以前在学校,满脑子都是学好课本知识,现在到了现场,满心想的都是怎么把学到的东西跟实际作业结合起来,真正帮着把工作效率提上去。”刚入职不久的00后客运员王怡然笑着感慨道。
别看她年纪轻轻,但肚子里的“墨水”可不少,2023年来到东站后,她便被分配到了高架岗位实习,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她一边抓紧时间夯实客运专业知识,一边主动琢磨岗位上的细节问题。很快,她就敏锐发现广播播放频率过快,旅客往往还没来得及抓取关键信息,播报就结束了,信息传递大打折扣。
这事儿关乎旅客出行体验,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发现问题后,她便及时向车间反馈。在车间的全力支持下,她牵头组建了首支课题攻关小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广播系统展开优化,切实解决旅客接收信息难的问题。她带领着攻关小组先是对站内现有广播体系展开全维度深度解析,从播报内容的逻辑层次、不同时段的播放频率,到各区域的覆盖效果,逐一排查漏洞、梳理症结,再主动走进旅客群体,通过现场问卷调研,精准收集老年人、赶车旅客、首次出行者等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明确“哪些信息要重点播、何时播最易接收”,最后针对问题反复试验,比如在高峰时段放慢语速、增加检票时间、站台变更等关键信息的重复频次,甚至模拟极端客流场景测试效果。经过持续攻坚,终于将广播执行成功率从原先的40%大幅提升至82%,让广播信息真正从“播了”变成“播好、听清、管用”。
如何把金点子转化为确保安全生产的内动力是郑州东站客运车间长期以来积极思考、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他们始终紧扣旅客便捷出行这一核心任务,以“疏堵点、提效率、强安全”为导向开展课题攻关,先后聚焦《优化旅客乘车流线及标识》《32道换乘策略研究》《日班计划编制》等关键方向设置课题,并严格遵循“定人员、定分工、定目标、定措施、定计划、定进度”的“六定”原则,从责任、流程、目标全维度压实要求,确保每一项课题都能从“想法”落到“行动”,最终转化为保障安全生产、提升服务质量的硬实力。
和王怡然一样,杜梦笑也是课题攻关小组的成员,她研究的课题是日班计划编制。作为综控室的核心力量,她比谁都清楚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综控室是车站的“大脑”,而日班计划直接关联列车开行与旅客顺畅出行,容不得半点马虎。每天她的工作就是以客运基本图为基础,对各类客调命令进行重新整合、优化编排,小到一趟列车的停靠股道调整,大到节假日高峰时段的运力增补,都要逐一确认,最终形成贴合当日实际的“一日一图”。为了破解人工编排效率低、易出疏漏的痛点,她带领小组人员围着岗位需求“钻”,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命令重复录入”“数据核对耗时长”等问题,反复设计功能、模拟场景测试,终于编制出客调小程序,让计划核对效率大幅提升,也让“一日一图”的准确性更有保障,“你看我们最新设计的这个程序,不仅让综控员对比调度命令的效率高了不少,准确率也跟着提上去了,现在制作班计划,每天平均能少用1个小时。能在岗位上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这种感觉是真的好!”杜梦笑说道。
“我们多想一点,旅客就方便一些。”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于佳说,“看到年轻人主动盯着旅客‘急难愁盼’找课题,客流大了就琢磨怎么让换乘少绕路,广播乱了就研究怎么压缩时长提效率,连制作班计划都想着能省出时间多盯现场,这些‘金点子’不是凭空来的,是他们跟着老职工跑站台、蹲综控室,把旅客的每一句‘有点乱’‘等得久’都记在心里,才转化成了乘车流线更顺、广播提示更准、服务响应更快的实效。(来源:郑州站 作者:赵依婷)
来源:驻马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