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一看,酒、食品、猪、光伏、医药、创50……热闹得像超市年货大集,真到结账才发现钱包瘪得可怜。
“5万5的子弹,全打出去也听不见响。
”
昨晚刷到这条实盘截图,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大多数散户的缩影?
牛市喊得震天响,账户里只剩碎银子,还硬要分仓十几只,生怕错过每一条赛道。
结果一看,酒、食品、猪、光伏、医药、创50……热闹得像超市年货大集,真到结账才发现钱包瘪得可怜。
先别急着骂“分散过度”。
把仓位拆成ETF+个股,其实是小资金最狡猾的“障眼法”:既想要龙头的安全垫,又舍不得弹性的小票,干脆两边都押。
问题是,现在不是2020年随便躺赢的阶段,牛市二阶段后期,镰刀比韭菜长得快,左侧网格一旦抄在半山腰,5万5能割几次?
有人算过,硅料年初每吨30万,现在跌到8万,光伏ETF还在阴跌,网格单每往下5%补一次,第三次就把可用资金吸干。
真到那一天,是砍仓还是躺平?
别指望“长期主义”当护身符,账户红绿数字才是心跳监测仪。
再说消费。
茅台提价20%,听起来像王炸,可渠道库存比中秋前还高一成,一批价纹丝不动。
酒ETF连涨三天,第四天直接低开把追高的套在山顶。
食品更尴尬,酱油龙头三季报营收增速掉到个位数,估值却还在30倍PE,比2018年熊市贵一倍。
畜牧倒是悄悄爬出坑,温氏股份单月出栏重回200万头,可猪周期刚走出亏损,散户栏里二次育肥的猪又多了起来,明年春节集中出栏,价格能不能扛住?
别忘了,上一轮猪周期,正邦可是从25元跌到2元,杠杆养猪的兄弟现在还在送外卖还债。
医药看起来最像“政策底”。
医保局新续约规则给创新药松绑,CXO新增项目环比回血18%,但别忽略一个细节:海外融资环境依旧冰封,泰格、康龙半年报境外订单增速都是负数。
药明生物反弹20%,主力却是短线博弈资金,龙虎榜里三天换了两次席位。
真正做长线配置的北向资金,10月还在卖恒瑞,卖了整整15亿。
政策暖风≠业绩暖风,创新药从“能进医保”到“能赚钱”,中间还隔着三期临床、进院、上量三道鬼门关,每一步都能把小公司熬成仙股。
创业板50的“换血”也暗藏杀机。
新能源权重从45%砍到35%,看似分散,实则把最大的波动因子留给了医药。
药明康德、迈瑞、爱尔眼科合计占比超15%,一旦医疗反腐第二季来袭,指数比谁都跑得快。
更扎心的是,创50过去十年最大回撤68%,出现在2018年,正是流动性收紧+业绩杀估值的双杀年份。
现在美联储利率5.25%,国内社融增速却创历史新低,如果明年美元继续高位,外资抽离,创50的32倍PE真不算便宜。
那5万5该怎么活?
一个冷数据:今年前九月,采取左侧网格的量化对冲基金平均收益4.7%,同期普通股票基金-2.3%,看似逆向策略有效,可人家用的是算法+T0,散户手动挂单,滑点一次就把利润吃掉。
真想在第二阶段后期活下来,得把“分散”改成“分层”:
第一层,留30%现金当子弹,不跌破前低绝不出手,防止“网格变坟场”;
第二层,只选两个方向,消费里挑“涨价+低库存”的白酒龙头,科技里挑“现金流+国产替代”的设备商,其他的故事再动听也不看;
第三层,ETF做波段,个股做趋势,ETF反弹5%就减,个股突破年线才加,两边资金永不互挪,防止“情绪串台”。
最后提醒一句:牛市第二阶段,最惨的不是空仓,而是资金耗尽的“伪满仓”。
账户里那5万5,每一次-3%的补仓,都在消耗明年真正的黄金坑筹码。
实在管不住手,就把券商APP卸载,把银行卡锁进抽屉,钥匙交给老婆。
别笑,2015年那波回撤,能完整活到今天的,不少是靠“物理断网”活下来的。
来源:豁达饭团Dbap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