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秋一过,早晚的风开始带着丝丝凉意,地里的大白菜也迎来了生长的关键时期。老菜农们常说:“立秋前后差一天,白菜产量差一圈。”这话不假,立秋后的管理正是白菜生长的分水岭,做好了这个阶段的工作,白菜包心瓷实、产量上万斤都不是梦。
立秋一过,早晚的风开始带着丝丝凉意,地里的大白菜也迎来了生长的关键时期。老菜农们常说:“立秋前后差一天,白菜产量差一圈。”这话不假,立秋后的管理正是白菜生长的分水岭,做好了这个阶段的工作,白菜包心瓷实、产量上万斤都不是梦。
那么,如何才能让白菜结球快、产量高呢?我来帮你梳理几个关键要点。
整地施肥是基础
白菜种得好不好,首先得看地整得怎么样。白菜忌连作,也不宜与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这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在施肥方面,一定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施肥后深耕土地并精细耙平,做成畦面宽1.2米的高畦,便于排水和田间管理。
有经验的老农在整地时有个诀窍:“翻地时捡净砖头瓦块,不然白菜根绕着石头长,包心肯定不圆。”整好地后起垄,垄高15厘米、宽50厘米,沟宽30厘米,这样下雨不积水,能有效预防软腐病。
精准播种是关键
播种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大白菜种植多采用直播法,分为条播和穴播两种方式。
条播是在畦面上按50-75厘米的行距划深约0.6-1.0厘米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撒在沟内;穴播则是按50-75厘米的行距、45-70厘米的穴距,开挖深1.0厘米的浅穴,每个穴内均匀播入5-6粒种子。
播种量方面,条播每亩需要种子150-200克,穴播每亩需要125-150克。
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来定:大型晚熟品种株行距为70-75厘米×65-75厘米;中熟品种为60-65厘米×50-55厘米;小型早熟品种为45-50厘米×35-40厘米。
水肥管理是核心
立秋后的水肥管理,直接关系到白菜的结球和产量。有老菜农总结了“三水五肥”管理法,非常实用。
“三水定乾坤”:
齐苗水:播后当天浇透,水要漫过垄面,确保出芽整齐。
定苗水:定苗后结合追肥浇,水里加10斤尿素,小苗喝足“壮身汤”。
包心水:结球初期开始,每7天浇一次,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直到收获前10天停水。
“五肥促高产”:
提苗肥:定苗后亩撒尿素10斤。
发棵肥:莲座期追氮钾肥20斤,配合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
包心肥:结球初期埋施复合肥30斤。
补钙肥:包心中期喷氯化钙溶液,预防干烧心。
壮棵肥:收获前20天撒草木灰200斤,抗寒又防病。
科学研究表明,适量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白菜的株高、周长和鲜重,但要注意平衡,过量施用会降低维生素C含量,增加硝酸盐积累。
蹲苗控旺是诀窍
很多种植户不知道,白菜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蹲苗”。所谓蹲苗,就是在白菜进入莲座中期至结球前,通过控制水分来培育壮棵、促进早结球。
蹲苗期间,植株外叶在中午时段会稍萎蔫,午后恢复正常,待叶片明显增厚、叶片深绿时结束蹲苗。
王大爷常提醒:“蹲苗是关键!莲座期如果叶子旺长,就停浇水7天,让根往深处扎,后期包心更瓷实。”这一步做对了,白菜的根系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强,结球自然又快又瓷实。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
秋季气温适宜,正是病虫害多发的季节。大白菜常见的病虫害有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菜青虫、跳甲、蚜虫等。
对软腐病,可以提前在垄沟撒草木灰(每亩200斤),发病后用链霉素灌根,每棵浇半斤药水。
防治霜霉病,可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每周一次,连喷2次。
对付菜青虫,可以傍晚用苏云金杆菌喷雾,虫子吃了就死,还不污染蔬菜。
要注意优先采用防虫网、黄蓝板、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手段,科学使用农药,轮换用药,并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及时采收保品质
白菜什么时候采收很有讲究。采收过早,包心不瓷实;采收过晚,容易受冻。一般来说,要在霜降前5天左右采收,最好在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进行,尽量减少伤口。
采收后别马上堆放,在地里晒2天(晒掉表面水分),然后带根入窖,根朝下码整齐,温度保持0-2℃,湿度80%,这样能储存很长时间。
种白菜就像养娃娃,得细心伺候。立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最终的收成。只要把这些关键技术要点落到实处,你家的白菜一定能结球快、产量高,品质也更上一层楼!
觉得有用就点赞收藏,转给身边种菜的朋友,咱们秋天一起收“白菜山”!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