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早上七点挤地铁,晚上十点才下班,月底一看工资条,扣完房租水电剩不下几个钱;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早上七点挤地铁,晚上十点才下班,月底一看工资条,扣完房租水电剩不下几个钱;
当年跟你一起在小餐馆吃泡面的同学,没几年就跳槽到大厂当主管,买房买车全靠自己。
你明明比他还拼,怎么就差这么远?
想换个高薪工作,爸妈说“现在稳定最重要”;
想下班学点东西,刷短视频刷着就到半夜了。
到最后,只剩一身疲惫,还有种改不了命的无力感。
吴军博士说过,“向上的路注定艰难,而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
那些拉着你往下滑的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底层牵引力”。
这些力量藏得深,很多人一辈子没察觉,等想明白时早就被拖入了惯性的泥潭。
1.原生家庭的“认知枷锁”:最亲的人,可能最绊你
原生家庭的影响,从来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认知能不能跟上的问题。
就像有人在知乎问“贫穷为什么会遗传”,有个高赞回答戳中了无数人:
他当年考上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大厂,本来月薪能抵老家两倍,结果家里人天天打电话劝“一个月3000房租太亏了,不如回县城国企,稳定还能顾家”。
他架不住念叨回去了,多年后再联系当年一起面试的同学,人家早就财务自由了,他还在算每个月的房贷。
华中师大的戴建业教授也讲过个真事儿,有个包工头早年招农民工干活,后来自己做项目要招文员,去人才市场一看,那些低薪大学生的爸妈,就是当年给他打工的农民工。
这不是巧合,是认知的代际传递——家里没人教你怎么抓住机会,还总让你别“瞎折腾”,你自然就被困在原地了。
BBC有个拍了49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跟着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从童年拍到老年,结果特残酷: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大多还是穷人。
不是命运不公,是底层家庭根本给不了跨越阶层的认知和勇气。
2.圈层的“温水煮青蛙”:你身边的人,决定你的高度
原生家庭把你推到某个圈层后,除非你主动跳出来,否则大概率就在里面打转。
你身边的朋友,大多跟你条件差不多,平时聊天不是说“哪家公司加班费高”,就是骂“老板又PUA我们”,甚至觉得“摸鱼才是反抗资本”,谁努力谁就是“卷王”。
但《经济学人》之前做过个调研,跟咱们想的完全不一样:这三十年,中产阶级和穷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短,反倒是富人和精英,上班时间越来越长。
有数据说,一半以上的亿万富翁,每周要工作65个小时以上。
为啥?因为富人觉得工作是给自己创造价值,越干越有劲儿;咱们总觉得工作是给老板干活,能混就混。
久而久之,差距就拉开了,你奋斗的终点,可能也就比你爸妈强一点。
3.低水平努力:忙到累死,也赚不到大钱
有人说,我没混日子啊,天天加班到半夜。但很多时候,你那是低水平努力,用身体勤奋躲思想懒惰。
雷军早年在金山上班,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被叫做“中关村劳模”,可金山就是发展慢,眼睁睁看着别的互联网公司超过去。
后来他才想明白,光拼命没用,方向错了,再努力都是白搭。
哈佛大学做过个25年的追踪调查,找了一群条件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发现,那些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行业里的尖子;
而那些天天瞎忙、没目标的,大多一事无成。说白了,努力得看方向,没规划的勤奋,就是瞎折腾。
4.即时满足:刷短视频的快乐,正在毁掉你
现在更麻烦的是,互联网还在给你加“惰性牵引力”。
想查点东西,百度一下就有;累了想放松,打开短视频能刷俩小时;饿了点个外卖,半小时就到。
这些“即时满足”太舒服了,可慢慢你就发现,自己坐不住了——一本书翻两页就想玩手机,一份PPT拖到截止日期才做,更别说深度思考点事儿了。
哈佛商学院有个调查,说越是富人精英,越爱干健身、读书、学技能这些“补充型”娱乐;
越是底层的人,越爱打游戏、聊八卦、看剧这些“消耗型”娱乐。
不是说看剧不对,是天天沉浸在这种短平快的信息里,你的脑子就钝了,想进步都没力气。
1.先学会“复盘”:认知跟不上,干啥都白搭
傅盛说过,人和人的差别,其实是认知的差别。而提升认知最快的办法,就是复盘——不是瞎想,是有章法地回头看。
比如你今天汇报被老板批评了,别光难受,要想:我当初的目标是让老板同意方案,可我是不是没说清楚好处?是不是漏了风险分析?下次怎么改?
平时可以写反思日记,不用太复杂,记清楚三件事:今天发生了啥、我当时咋想的、现在看哪儿错了。
再回答几个问题:当时的目标是什么?考虑了哪些因素?有遗漏吗?结果跟预期差在哪?坚持久了,你就能从日常小事里提炼出规律,认知自然就上去了。
2.别当“老好人”:专注自己,才是破局关键
很多人“努力却没结果”,是因为把精力耗在了没用的地方。你得学会专注自己,先做好这三件事:
别当“老好人”,别人的忙该拒绝就拒绝。
比如同事让你帮忙做PPT,你自己的活儿还没干完,就直接说“不好意思,我手头有急事”。
分不清该帮的忙和不该帮的忙,只会被琐事绊住,陷入“越忙越穷”的怪圈。
别搞“多任务并行”。
吴军以前是谷歌的研究员,后来当投资人,有人问他怎么跨界的,他说年轻时想同时干好几件事,结果一件都没干好。
MIT研究过,人脑的带宽特别窄,也就60比特/秒,跟早年的上网速度似的,一心多用只会降低效率。
确定一个目标,长期坚持。
比如你想学好英语,就每天固定练30分钟口语,别今天看美剧、明天背单词。世界其实很公平,成长没有捷径,功夫下够了,自然有回报。
3.用对方法:别再用“蛮力”做事
努力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掌握两个方法,能帮你摆脱低水平勤奋:
记住“成就公式”:成就=成功率×影响力×速度。
这仨是相乘的关系,不是加起来的。比如你天天帮同事复印文件,就算成功率100%,影响力小,成就也上不去。
所以干活前先列清单,挑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先做,比如给客户做方案比复印文件重要多了。
搞懂“做事三条边”。
下面一条是你的基础,就是你现在会的东西;上面一条是极限,比如物理定律那种改不了的;中间一条是路径,就是从基础到极限的办法。
比如你想做程序员,基础是编程知识,极限是技术天花板,路径就是跟着项目练、学新框架。
搞懂这三条边,就不会瞎干了。
4.多跟“聪明人”交朋友:借别人的智慧涨自己的本事
最后一点很关键:多跟智者交朋友。智者不是说多有钱,是爱思考、有经验、能给你建议的人。
他们看问题能抓到本质,还能耐心听你说,给你靠谱的意见。
跟他们待在一起,你会不自觉学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如他们怎么分析问题、怎么选方向。
伍德罗・威尔逊说过,“我不光用自己的智慧,还借别人的智慧”。
多吸收别人的长处,你成长得会快很多。
结语咱们普通人向上爬,就像爬金字塔,往上走一步都难,往下滑却很容易。
但困住你的从来不是原生家庭、不是圈层,是那个不愿醒、不愿改的自己。
你只要开始反思、学会专注、用对方法、多跟聪明人打交道,慢慢就能挣脱那些牵引力。
可能不会一夜暴富,但每天进步一点,过个三五年再看,你肯定已经站得更高了。
毕竟,能救你的,从来都是觉醒后的自己。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