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过半,南京多校最新提醒:要收心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6:17 3

摘要:国庆假期已悄然过半,希望您和家人正在享受一段轻松、愉快的亲子时光。无论是外出游览山河壮丽,还是在家共享天伦之乐,这都是孩子成长中宝贵的滋养。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

国庆假期已悄然过半,希望您和家人正在享受一段轻松、愉快的亲子时光。无论是外出游览山河壮丽,还是在家共享天伦之乐,这都是孩子成长中宝贵的滋养。

在假期的中段,孩子们可能逐渐显现出一些松弛状态,返校的节奏也需提前规划。学校心育中心在此送上几点温馨的“心”建议,希望能助您更好地陪伴孩子,平稳、快乐地迎接假期的后半段。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01

关注情绪“调节器”,接纳每一种状态

理解“节中倦怠”:连续几天的兴奋与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到有些疲惫、无聊或易怒。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请给予理解,不必过分焦虑。

积极倾听:每天留出15分钟,放下手机,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聊聊假期的趣事和感受,允许他们表达任何情绪,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

02

重启生活“节奏键”,循序渐进收心

作息微调:从今天开始,可以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入睡和起床时间,逐步向上学作息靠拢,避免假期最后一天的“急刹车”。

学习“软着陆”:鼓励孩子每天安排一小段安静时间,如阅读、练字或整理假期练习。重在“进入状态”,而非“突击任务”,减轻他们对返校后学习的陌生感和焦虑感。

03

赋能亲子“充电站”,创造高质量陪伴

共同规划:与孩子一起规划假期剩余几天的活动,比如一起准备一顿家常菜、进行一次家庭大扫除、看一部优秀的电影等,创造共同的美好回忆。

肯定与鼓励:多关注孩子在假期中的闪光点,如独立、礼貌、有创意等,给予具体的表扬。这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04

做好返校“预告片”,注入安心与期待

正面引导:可以和孩子聊聊学校的老师、友好的同学、有趣的课程,或者假期后即将到来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秋游等),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返校的积极期待。

共同准备:带着孩子一起整理书包、文具,准备一件他喜欢的学习用品,用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暗示假期即将结束,新的学习生活就要开始。

秋高气爽,正是积蓄能量的好时节。愿这份“心”提示能为您带来些许启发。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以饱满、平和的心态享受剩余的假期,迎接节后的校园生活。

祝您和家人假期愉快,幸福安康!

南京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提醒

放松不松懈

收心不用急

中秋国庆假期转眼已过半程。是时候从完全放松的状态中逐步调整,为重返校园做准备了。这里有一份"收心指南",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观察与引导:读懂孩子的状态

留心孩子的作息变化。如果孩子仍处于晚上熬夜、早上不起的状态,现在正是调整的好时机。突然的改变会引发抵触情绪,循序渐进才是明智之举。

关注孩子的作业进度。不妨找个轻松的时机,与孩子一起查看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若发现孩子拖沓,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帮助孩子合理规划剩余时间。

察觉孩子的情绪波动。部分孩子可能对返校感到焦虑,这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易怒、沉默寡言或过度兴奋。这些都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接纳。

时间管理:从松弛到有序的过渡

逐步调整作息时间。从今天开始,每天提前15分钟睡觉和起床,慢慢恢复到上学时的作息节奏。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

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可以将剩余的作业分解成小块,每天完成一部分,同时加入一些轻度的预习。每天1-2小时的学习时间,既能维持学习状态,又不会给孩子过大压力。

合理安排娱乐时间。与孩子商定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逐步减少,但不要突然禁止,以免引发强烈抵触。

亲子沟通:营造积极的返校氛围

用开放的心态倾听孩子。"这个假期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对返校有什么期待或担忧?"这样的问题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分享自己的经历。可以告诉孩子,假期结束、重返工作岗位时,我们也会有类似的适应过程。这种共情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一起准备学习用品。带孩子购买新的文具,整理书包,这些仪式感的行为能在心理上为孩子做好返校准备。

心理调适:从假期到学期的软着陆

帮助孩子保持合理期待。引导孩子期待校园生活中的积极方面:与同学重逢、有趣的课程、课外活动等。

教授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 呼吸放松法:感到焦虑时,深吸气5秒,屏息2秒,缓慢呼气5秒,重复3次

· 情绪日记:鼓励孩子记录每天的心情,释放内心的压力

· 积极自我对话:教孩子用"我可以应对""这又是一个成长的机会"等语句鼓励自己

预留缓冲时间。假期的最后一天不宜安排过于刺激的活动,应该让孩子有安静休息、调整状态的时间。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失眠、食欲明显改变、情绪异常低落或过度焦躁,以及明确表示不愿上学等情况,请给予充分重视。这些可能是需要专业帮助的信号。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

陶老师”工作站热线:96111(24小时)

南京脑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83712977(24小时)

南京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台:12355(8:30-20:30)

江苏省妇联家长热线:025-58255820(每天20:00-23:00)

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5-83712977(24小时)

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24小时)。

假期余额仍在,既不必匆忙"充值"学习任务,也不要彻底放纵。最好的过渡是兼具秩序与弹性,让我们陪伴孩子把握假期的尾巴,既有意义,也有意思,从容迎接新的学习阶段!

文章来源:各校官微

来源:夏老师讲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