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送水果别当冤大头!央视曝4大“假水果”骗局,3招避坑超实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6:06 3

摘要:“花260块买的‘高原藏乌梨’礼盒,拆开咬了一口,居然跟家里煮软的普通梨一个味儿!”中秋前给岳父挑礼物的南京市民老杨,满心欢喜下单,结果踩了个大雷。最近央视专门聚焦节日“假水果”乱象,不法商家靠“改名换姓”“科技化妆”把廉价水果包装成高端货,专坑送礼的老实人。

“花260块买的‘高原藏乌梨’礼盒,拆开咬了一口,居然跟家里煮软的普通梨一个味儿!”中秋前给岳父挑礼物的南京市民老杨,满心欢喜下单,结果踩了个大雷。最近央视专门聚焦节日“假水果”乱象,不法商家靠“改名换姓”“科技化妆”把廉价水果包装成高端货,专坑送礼的老实人。这4种“假水果”一定要认清,别让心意变成“糟心礼”!

骗局1:藏乌梨——普通梨“烤黑”变“高原珍品”

直播间里那些“表皮黝黑、富含花青素”的藏乌梨,总被商家吹成“川藏高原特有品种”,说靠强紫外线晒出深色果皮,单颗能卖38元,9颗礼盒装更是炒到238元。可西藏农业厅早就公开辟谣:“本地从未培育或引进过该品种!”

业内人拆穿真相:所谓藏乌梨,就是把河北、安徽产的普通鸭梨,放进热水里煮烤10分钟,让表皮氧化变黑,成本连2块钱一颗都不到。更过分的是,有些商家还编造“富硒抗癌”“降三高”的虚假功效,甚至卖假种苗骗农户。这种加工梨储存超过3天就容易发霉,吃起来只剩软烂,半点没有新鲜梨的清甜脆爽。

骗局2:金西梅——“废品桃”腌渍充“西域鲜果”

景区、街边小摊上那些金灿灿、亮晶晶的“金西梅”,号称“西域珍稀水果”,18块钱一小盒,看着像蜜饯却被当作“鲜果”卖,实则是“科技与狠活”的产物。央视记者暗访发现,商家用的是没长熟、直径不足3厘米的“废品小桃子”,先泡糖精水增甜,再用柠檬黄工业色素染成金黄色,最后加山梨酸钾防腐剂延长保质期,摇身一变成了“高端鲜果”。

真正的西梅是深紫色、果肉偏软的水果,咬开有淡淡的果香;而假金西梅咬开后,果肉是透明的,甜味发腻还带着一股化学味。长期吃这种腌渍品,过量添加剂会加重肝肾负担,跟“营养”二字完全不沾边。

骗局3:金沙果——剥壳椰子“打蜡”涨身价

宣称“比椰子甜3倍、营养翻倍”的金沙果,其实是最懒的造假套路。商家把普通椰子的外层硬壳和绒毛剥掉,只留白色椰壳,再涂一层工业石蜡,让椰壳看起来油亮有质感,瞬间伪装成“东南亚进口高端水果”,价格从12元一个涨到32元。

鉴别超简单:真水果都有明确的品种名和产地标签,“金沙果”在任何正规植物学资料里都查不到;拿在手里跟普通椰子比,重量、气味没区别,敲开后椰汁味道也一模一样,唯一不同就是多了层擦不掉的蜡。

骗局4:打蜡假嘉宝果——葡萄“穿蜡衣”冒充“树葡萄”

嘉宝果因长在树干上被称“树葡萄”,新鲜果一斤能卖120多块,这让不法商家动了歪心思。他们把普通巨峰葡萄从枝上剪下,一颗一颗涂工业蜡,再装进印着“嘉宝果”的精致礼盒,按颗卖,一颗就要7元,身价翻了50倍。

真嘉宝果果皮较厚、表面有细小纹路,果肉吃着有胶质感,带淡淡玫瑰香;而打蜡葡萄虽光亮,但表皮光滑无纹路,用手摸有黏腻感,凑近闻还能闻到淡淡的蜡味。要注意的是,工业蜡可能含铅、汞等重金属,就算用盐水泡10分钟,也难完全去除。

中秋买水果避坑3招,简单实用

1. 不贪“稀有噱头”:遇到“高原特供”“西域珍稀”“进口独家”这类宣传,先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平台查是否有正规品种信息,像藏乌梨、金沙果这种“查无此果”的,直接划走。

2. 不选“过度完美”:水果表皮异常光亮、颜色均匀得不像自然生长的,拿白色纸巾擦一擦,若留下色素或蜡痕,肯定是“化妆果”,别买。

3. 优先“当季本地果”:中秋前后,柚子、软籽石榴、秋月梨、阿克苏苹果都是当季新鲜水果,口感好还不容易造假,价格也透明,比那些“网红水果”实在多了。

中秋送水果,图的是新鲜和心意,别被商家的花言巧语和精致包装迷惑。记住:自然生长的水果,才有本真的味道;实在拿不准,就选常见品种,至少不会踩大雷。你之前遇到过“假水果”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避坑经历!

来源:茯苓枸杞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