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 6 月 10 日圆满闭幕的 CES Asia 2025 北京展,虽已落幕三月有余,但其在春季播下的合作种子正持续生根结果。这场吸引全球超 40 个国家和地区 300 家企业参与的科技盛会,不仅以超 30 亿元意向成交额、1.8 万人次专业观众的成绩创下纪录
本报北京 9 月 30 日电 于 6 月 10 日圆满闭幕的 CES Asia 2025 北京展,虽已落幕三月有余,但其在春季播下的合作种子正持续生根结果。这场吸引全球超 40 个国家和地区 300 家企业参与的科技盛会,不仅以超 30 亿元意向成交额、1.8 万人次专业观众的成绩创下纪录,更通过精准的供需匹配与生态构建,实现商业价值的全年长效释放,成为连接全球科技资源与亚洲市场的核心枢纽。
商务转化:从意向签约到量产落地的高效跃迁
展会构建的精准对接机制,推动商业价值从 “展会现场” 向 “全年周期” 延伸。数据显示,本届展会意向成交额较上届增长 42%,其中 “绿色科技” 与 “智能融合” 两大热点展区贡献了 68% 的成交额,新能源汽车配套设备、AI 工业解决方案等品类签约量占比超三成。经过三个月的深度对接,已有超 40% 的意向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转化效率较往届提升 35%。
跨国企业的亚洲战略落地成效尤为显著。英伟达通过展会展示的 Blackwell 技术芯片解决方案,已与 5 家中国车企达成联合研发意向,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进程,其 CEO 黄仁勋直言 “展会商务对接效率远超预期”;特斯拉推出的亚洲定制版新能源配件系列,吸引超 50 家经销商洽谈代理,目前已有 12 家完成合作签约。本土龙头企业同样收获颇丰,华为 5G+AI 智能工业解决方案现场达成的 12 项合作,已在京津冀制造基地启动试点应用,京东方的拼接滑卷柔性屏技术则进入多家车企智能座舱量产计划。
生态构建:多元协同催生持续价值增量
展会打造的 “跨国巨头 + 本土龙头 + 初创企业” 生态格局,形成了价值共创的长效网络。31 家世界 500 强企业通过展会发布亚洲战略,其中某欧洲科技企业借机宣布在京设立智能汽车软件研发中心,进一步完善北京高端制造产业矩阵。针对初创企业的 “亚洲创新孵化展区” 促成 8 项融资合作,总额超 2 亿元,量子计算原型机、可降解电子元件等前沿技术已在中关村实验室实现科研接续。
展会同期举办的 28 场专业论坛与特色活动,更构建了 “政企研” 协同的价值延伸载体。“产学研协同创新闭门会” 推动高校柔性传感器技术与企业共建中试线,将落地周期缩短 1 年;“区域标准互认研讨会” 促成中日韩智能家电能效标准协商,帮助企业减少近 50% 的重复测试费用,为跨境贸易降本增效。这种超越 “展示交易” 的生态服务,让展会价值贯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拓展全链条。
价值延续:2026 年展会预售启动,九大展区扩容全球赛道
作为商业价值的延续与升级,CES Asia 2026 北京展今日正式启动展位预售,组委会同步公布以 “中国主场、全球赛道” 为核心的展会主题,聚焦中国市场优势与全球资源的深度融合。本次规划的九大核心展区在往届基础上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包括 “通用 AI 技术前沿馆”“尖端半导体创新展区”“低空经济与未来出行馆”“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区”“智能座舱与车载显示馆”“AI 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区”“智慧医疗与健康科技馆”“量子计算与前沿科技区” 及 “亚洲创新孵化专区”,精准契合全球科技产业升级需求。
主办方表示,2026 年展会将进一步强化 “中国主场” 的资源聚合能力,预计国际展商占比提升至 25%,同时通过 “跨境贸易服务中心” 等新增服务,推动全球技术与中国产业链的高效对接。目前已有三星、华为等 20 余家企业完成首批展位预订,预售开启首日咨询量较上届增长 60%。
来源:会展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