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金牌遇上录取通知书,当“女王”走进清华园,故事的开头就已经预定热搜。
当金牌遇上录取通知书,当“女王”走进清华园,故事的开头就已经预定热搜。
10月6日清晨,人民日报一条微博炸醒体育圈——
恭喜王曼昱!女双登顶+清华保研,双喜临门!
配图里,她左手捧奖杯、右手拿通知书,笑得像刚打完一局3:0的顺风局。
网友瞬间涌入:
原来“别人家的孩子”也打世界比赛。
26岁,她替我活成了爽文女主。
时间拨回10月5日晚,WTT中国大满贯女双决赛。
王曼昱/蒯曼 vs 早田希娜/朱芊曦,中日韩混搭“四国杀”。
首局落后,第二局关键分,蒯曼回球出界,情绪当场掉线。
暂停间隙,王曼昱一把揽住搭档:
别怕,下一板我扛。
随后她连拧带拉,反手拧拉出界角度直接拉到广告牌,现场解说脱口而出:
这球不是落点,是标点符号——感叹号!
3:1逆转夺冠,采访区却出现罕见一幕:
蒯曼低头自责:我失误太多……
王曼昱抢先开口:
双打就是一对整体,赢一起赢,输一起扛。
一句话把小姑娘从哭腔拉回笑场,也把#王曼昱高情商#送上热搜。
单打半决赛,王曼昱遭遇鹰眼“滑铁卢”。
第三局2:2,裁判示意回抛32.5°,直接罚分——鹰眼不败神话终结。
观众席瞬间嗡嗡作响,镜头怼脸,她只点点头:
好,算我的,下一板打好。
随后连得4分,4:1带走韩国小将申裕斌。
赛后被追问争议,她耸耸肩:
机器精准,我得更精准,免费提醒,挺香。
张继科直播曾点名:
女线反手拧拉,曼昱第一,旋转量男子化。
秘诀?王曼昱自己透露——
青少年时期,每天加练500球“死网”:
教练手抛半高不转球,她全用反手拧到对角白线,出界一球加10次蛙跳。
那时候腿抖到下楼扶墙,现在护台1米8,就是那时候蛙跳跳出来的。
保研名单公示,王曼昱榜上有名。
本科上海交大,研究生直通清华,专业是体育管理。
消息一出,有网友好奇:训练已经占满时间,怎么平衡学业?
她之前采访里其实提过答案:每天睡前会挤20分钟看专业书,哪怕只记一个知识点,也比落下强。
就连开玩笑时都带着股认真劲:
终于能给手腕放个假,让脑子加加班。
网友更乐了:
清华:我们分数线746,她746+金牌。
以后上课背的书包,是带奖杯的那种吗?
从商贩女儿到世界第二,从鹰眼罚分到清华保研,王曼昱把“逆风”打成“升级包”。
她说:球场和课堂一样,都要交作业,只不过一个是旋转,一个是论文。
新的赛点已摆在她面前——
清华见,赛场见,我们下个发球见。
运动员的时间管理有多绝
来源:娱乐圈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