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人可是“高考志愿圈”的顶流,相关平台粉丝加起来超5000万,结果面对这么大的风波,他就用“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九个字回应了,特干脆。
9月24号那天,全网都在聊张雪峰,他的微博、抖音、B站还有小红书账号,全被平台禁止关注了。
这人可是“高考志愿圈”的顶流,相关平台粉丝加起来超5000万,结果面对这么大的风波,他就用“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九个字回应了,特干脆。
差不多同一时间,户晨风、蓝战非这些千万粉级别的网络大V,也陆续被平台处罚。
一群平时活跃的网红突然“没声儿”,这事儿肯定不是碰巧发生的。
本来想单纯看看热闹,后来翻了翻新闻才发现,就在张雪峰被禁前两天,中央网信办刚宣布要在全国搞个专项行动,名叫“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一共持续两个月。
这行动专门盯着四类问题,挑动大家互相极端对立、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还有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
这么一看,张雪峰的事儿明显跟这个行动对上了,不是平台突然“动手”。
张雪峰能火这么多年,起点其实挺明确的。
2016年的时候,他靠一条《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出圈,后来慢慢在多个平台建了自己的账号矩阵,粉丝量一点点涨上去,最后成了“高考志愿导师”里的大IP。
但火的同时,争议也没断过,2023年有次直播,他说“文科都是服务业,什么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就是‘爷我给你笑一个’”。
这话一出来,不少学文科的人都觉得不舒服,觉得他太片面了。
不光是言论,他团队的商业模式也有争议,推出过11999元和17999元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这个价格真不低,虽然能满足一些高收入家庭的需求,短期内能赚不少钱,但长期看肯定不太行。
毕竟家长找他是要实在的志愿建议,不是买“高价标签”,靠信息差赚快钱,早晚得出问题。
之前他还在直播里说过,要暂停直播两个月,甚至可能长期停播,还感慨“干我这个行当不容易的,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了”。
现在回头看,这话更像个信号,他团队有工作人员后来透露,账号被禁就是因为直播里有不当言论,违反了平台规则。
其实教育自媒体圈这些年一直挺乱的,不少博主都靠制造焦虑吸流量,比如故意说“填错一个志愿,孩子一辈子就毁了”,把家长吓得不行,然后再推高价课或者服务。
之前就有个博主,说能“100%保证孩子上985”,收了家长好几万,最后没办成事儿,还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了,这种操作真的挺败好感。
张雪峰这事儿,最该上心的其实是金融类自媒体,毕竟金融领域本身监管就严,比教育圈的要求高多了。
要是金融自媒体敢搞非法荐股、虚假宣传,或者承诺“买这个理财肯定赚”,不光账号会被封,还可能触犯法律,可不是闹着玩的。
之前就有个金融大V,在直播间推荐没上市的股票,还说“买了年化收益能超30%”,结果被证监会查了,不光没收了他86万的违法所得,还罚了258万。
这案例摆这儿,谁还敢乱说话?做自媒体想长久,有三个点很关键,差异化的定位和人设、优质的内容、能跑通的变现路径。
我自己也琢磨过这三点,发现差异化真的是第一步,现在自媒体太多了,你要是没个明确的标签,比如“专门帮小白避理财坑”,平台都不会给你推荐,用户更找不到你。
优质内容也不是随便写写就行,得看你对事儿的理解和看问题的角度。
有个金融博主就挺聪明,不聊那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专门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或者讲CPI数据跟普通人的关系,用大白话讲清楚,单条视频播放量能超500万。
变现路径也不用只盯着“卖课”,比如有人靠优质内容被银行看中,合作做理财科普,既赚了钱,还立住了专业的人设,这不比靠争议吸流强?
其实这波监管对金融机构来说,反而是个机会。
之前大家都拼“谁的话更惊人”,现在监管严了,反而没人敢乱来了,官方账号就能有更多空间。
比如招行在小红书搞的“招财猫”IP,春节的时候发了条“春节理财攻略”,点赞超12万,平安银行的“平安小财娘”,结合美妆、旅行讲信用卡权益,互动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不少。
金融内容有专业壁垒是事实,但不是说必须干巴巴的,能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生动,才是真本事。
张雪峰这类的封禁现象,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毕竟中央网信办说了,要“从严处置问题突出的平台、账号和MCN机构”,而且排查会常态化。
不管是金融自媒体,还是机构的官方账号,说到底都得记住,用户要的是真实、有用的信息,消除信息差才是长久的法子。
靠争议博流量,就算火得快,凉得也快,这大概就是张雪峰给整个行业上的最实在的一课。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