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襄王刘官芳、血战金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20:35 1

摘要:后世学者如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评价刘官芳“忠勇不亚于陈玉成、李秀成”,其金坛之守“堪称太平天国晚期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

与刘官芳关系较近的古隆贤、韦俊等将领都有降清之举,但刘官芳始终未动摇。

1859年韦俊叛降时,刘官芳曾联合黄文金等人夺回池州,拒绝剃发投敌,并因此被洪秀全提拔为主将 。

后世学者如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评价刘官芳“忠勇不亚于陈玉成、李秀成”,其金坛之守“堪称太平天国晚期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

这一经历充分体现了他对太平天国的忠诚,他与古隆贤这位同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军事画卷中,刘官芳是一位从底层崛起的客家悍将。

这位广西武宣籍将领,早年曾是当地天地会首领,与弟弟刘官福聚众起事,在粤西山地间锤炼出过人的胆识与战术素养 。

清咸丰二年(1852年),他率部投入拜上帝教麾下,随金田起义大军转战桂、湘、赣诸省,因作战勇猛被编入北王韦昌辉之弟韦俊的麾下,开启了其太平天国军事生涯的关键阶段。

咸丰五年(1855年),刘官芳迎来军事生涯的首个高光时刻。

他随韦俊镇守武昌三镇,面对湘军悍将胡林翼的持续围攻,屡次率军出城反击。在某次关键性战役中,他协助韦俊设计伏击湘军,击毙湘军创始人之一的罗泽南,令湘军士气大挫 。

此役后,刘官芳因功被授予冬官又正丞相,成为韦俊麾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

当时的武昌作为太平天国西征的核心据点,是连接天京与两湖根据地的枢纽,刘官芳在此驻守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城防经验。

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政坛发生重大动荡。韦俊因兄长韦昌辉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备受猜忌,最终在池州决意降清。

此时的刘官芳面临人生抉择:是随主将投降清军换取荣华,还是坚守太平天国的信念?他最终选择联合古隆贤、黄文金等将领,率两万不愿降清的将士夺回池州,重归太平天国阵营 。

洪秀全对这份忠诚极为赞赏,下旨任命刘官芳接替韦俊的右军主将之职,使其成为独当一面的方面军统帅,归李世贤节制。

此后,刘官芳与古隆贤、赖文鸿并称为“皖南三支撑”,成为太平天国在皖南地区的军事支柱。

咸丰十年(1860年)冬,刘官芳参与了其军事生涯的经典战例,祁门之围。

受李世贤之命他与古隆贤、定南主将黄文金兵分三路,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包围了曾国藩的祁门大营。当时曾国藩身边兵力空虚,已写下数封遗嘱,哀叹“万难支持” 。

刘官芳所部先后进至羊栈岭、大赤岭、榉根岭等要地,数次逼近祁门核心区域,可惜因各路太平军指挥不统一,加之湘军援军赶到,李世贤命令大军撤围,最终未能擒获曾国藩。

但此役已充分展现了刘官芳的战略眼光与攻坚能力,使其“襄王”封号实至名归。

战略要地的生死抉择,金坛,这座位于天京西南七十里的小城,虽仅有五里方圆,却在太平天国晚期的军事布局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地处丹阳、溧阳、常州三角地带,是连接天京与苏州、杭州等苏南根据地的交通枢纽,也是保护天京侧翼安全的重要屏障 。用李鸿章的话说,“金坛虽小,实为苏常之门户,天京之后援,得之则可断贼粮道,失之则苏常难保”。

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太平天国局势日益危急。湘军围困安庆,淮军在苏南步步紧逼,常胜军等外国雇佣军也加入了镇压行列。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溧阳守将吴人杰叛变降清,将城池献给常胜军统领戈登,金坛瞬间失去西侧屏障,成为清军下一个进攻目标。

此时的金坛守将盛明文仅有数千兵力,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外联军,急忙向皖南的刘官芳求援 。

刘官芳接到求援信时,正驻守池州。当时他麾下仅有三万余兵力,既要防备湘军从江西北上,又要维持皖南根据地的稳定。

但他深知金坛的战略价值,若金坛失守,天京与浙东根据地的联系将被彻底切断,常州、苏州也将陷入合围。

在反复权衡后,刘官芳做出了驰援金坛的决定,亲率一万两千精锐将士,冒着风雪向金坛急行军。

双方的兵力部署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初,刘官芳率军抵达金坛外围,与淮军郭松林部在城南五里铺遭遇。经过半日激战,太平军因长途奔袭体力不支,被迫退守城内,但也成功突破了清军的初步封锁,与盛明文部会合 。

此时城内太平军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但装备简陋,除少量火炮外,多为刀枪、长矛等冷兵器,火药储备也仅能支撑半月之久。

清军方面则集结了重兵。淮军将领郭松林率五千余人驻守城南,配备新式洋枪千余支;戈登统领的常胜军一千五百人屯兵城西,携带十二门重型攻城炮、三十余门野战炮,还有四艘炮艇游弋于金坛城外的运河之上,负责火力支援与后勤运输 。

此外,清军还征调了金坛周边团练两千余人,在城东、城北扎营,形成了对金坛的四面包围。

戈登在战前侦察时发现,金坛城墙虽高,但城外无防御工事,城上也未见旗帜与兵士,便错误地认为这是一座“无防之城”。他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道:“此城虽有贼据守,然防御薄弱,一日炮击即可破城。”

殊不知,这正是刘官芳精心设计的诱敌之计,他下令拆除城外防御,隐匿城上兵力,目的就是引诱敌军靠近城墙,再以短兵相接的方式抵消其炮火优势 。

据《金坛县志》残卷及太平天国史研究文献间接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初九清军围金坛期间,淮军遣使者入城向守将盛文明劝降,携“三品顶戴、既往不咎”之许诺,同时以“天京被围、溧阳已陷”施压。

盛文明拒降后,对劝降使者采取决绝处置史料虽未详述“斩杀”过程,但明确提及“使者尸身系石,自西门城上抛坠城外”,以此向清军传递拒不妥协的立场。

此行为与同期太平军将领“斩使明志”的传统一致,戈登日记中亦提及“城上抛下尸首,我军士气大受震慑”。

血战金坛

城墙缺口的拉锯战,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初八日上午九时,戈登下达了攻城命令。常胜军的十二门重型攻城炮同时开火,炮弹如雨点般砸向金坛西门城墙。

一时间,城砖飞溅,烟尘弥漫,城内房屋簌簌发抖,百姓躲藏在地下掩体中不敢出声。太平军将士则伏在城墙内侧的战濠中,紧握着手中的刀枪,等待刘官芳的号令 。

连续三小时的炮击后,西门城墙被轰开一个宽约三丈的缺口,砖石堆积在城墙下,形成了天然的登城坡道。

戈登见状大喜,立即下令第一队常胜军士兵乘小船渡过护城河,向缺口发起冲锋。当敌军即将抵达缺口时,刘官芳一声令下,太平军将士从战濠中奋勇跃起,迅速占据缺口两侧的雉堞。

他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火药袋、粪罐、擂石、砖头狠狠砸向敌军,常胜军士兵猝不及防,纷纷中弹倒地或被砸落城下。

戈登见第一次冲锋失败,立即调整战术,命令炮兵改用葡萄弹与霰弹轰击缺口处的太平军。

这种弹药爆炸后会散射出数百颗铅弹,杀伤力极大。太平军被迫暂时撤回战濠,缺口再次暴露在敌军面前。戈登随即组织第二次冲锋,亲自率领一队精锐士兵沿西门外的石桥渡河,企图亲自督战破城 。

这一行动早在刘官芳的预料之中。他早已下令在石桥附近的民房内埋伏了数十名神枪手,专门监视这座唯一的过河通道。

当戈登一行踏上石桥中段时,伏兵突然开火,子弹密集地射向敌军队列。戈登身边的军官泰特当场被击毙,他本人的左腿也被子弹击中,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

部下慌忙将其抬下石桥,为稳定军心,戈登强撑着站立在指挥船的甲板上,继续发号施令,直至因失血过多昏厥过去 ,击毙的外籍职位最高的指挥官。

午后时分,戈登的副官柏郎接替指挥,组织了第三次冲锋。

常胜军士兵在炮火掩护下,高喊着冲向缺口,与赶来增援的太平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刀枪碰撞声、呐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缺口处的鲜血顺着砖石流淌,染红了护城河的水面。

太平军将士凭借熟悉的地形,与敌军展开逐寸争夺,有的士兵甚至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激战至黄昏,柏郎也被太平军士兵砍伤右臂,常胜军被迫再次撤退,缺口仍牢牢控制在太平军手中 。

太平军夜袭扰敌

夜幕降临后,金坛城内并未平静。刘官芳深知,清军虽遭重创,但兵力仍占优势,若不主动出击,次日必将面临更猛烈的进攻。他召集将领们商议后,决定发动夜袭,以疲惫敌军,打乱其进攻部署。

当晚三更时分,三百名太平军将士分成十余个小队,每人携带两个火药包,趁着夜色匍匐前进,悄悄接近常胜军的营地。

他们避开敌军哨兵的视线,将火药包扔进敌军的帐篷后立即撤离。“轰!轰!”连续的爆炸声打破了夜空的寂静,常胜军营地顿时大乱,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争相逃出帐篷,互相踩踏,乱作一团。

太平军小队则趁乱袭击敌军的哨兵,焚烧其粮草堆,直至天色微亮才安全返回城内 。

这次夜袭虽未造成敌军重大伤亡,却彻底扰乱了常胜军的军心。士兵们一夜未眠,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便开枪射击。

淮军参将记“今夜贼军的袭扰如同鬼魅,我的士兵们已无斗志,人人面露惧色。”更严重的是,夜袭烧毁了常胜军的部分粮草,使其后勤补给出现短缺。

李鸿章在接到戈登的求援信后,无奈地表示:“金坛久攻不下,苏南局势又急,可暂退溧阳,再图后举。”

就在金坛战事陷入胶着之际,太平天国忠二殿下李容发率部在苏南发动了一次关键性的战略袭扰。

他得知金坛被围后,率领两万太平军沿长江江岸疾驰而下,突袭了常州后方的江阴、无锡、常熟三县,迅速攻占了江阴要塞杨厍与沿江要隘福山镇。当地清军猝不及防,惊呼“天落长毛”,苏南局势瞬间紧张起来 。

李容发的袭扰直接威胁到了常胜军的后方大本营昆山。昆山是常胜军的军火库与后勤基地,一旦失守,戈登部将陷入无粮无弹的绝境。

李鸿章紧急下令暂停对常州的进攻,同时要求郭松林与戈登立即撤军回援苏南。这道命令让戈登陷入了两难:放弃金坛意味着前功尽弃,但若不回援,昆山失守将导致更大的损失。

最终,戈登决定在撤军前发动最后一次猛攻。二月十一日清晨,常胜军与淮军集中所有炮火,对金坛西门缺口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密集炮击。

缺口处的城墙再次坍塌,扩大至五丈宽。郭松林亲率淮军士兵发起冲锋,太平军将士在刘官芳的带领下,用身体堵住缺口,与敌军展开了最惨烈的肉搏战。激战中,盛明文身中数枪,仍坚持指挥战斗,刘官芳的战袍被鲜血染红,手中的钢刀也砍得卷了刃。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戈登接到了昆山告急的加急电报。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撤军。常胜军与淮军匆匆收拾行囊,丢弃了大量攻城器械,向溧阳方向撤退。

刘官芳抓住时机,下令开城追击,击毙敌军三百余人,缴获火炮五门、洋枪两百余支。当太平军将士欢呼胜利时,刘官芳却站在西门城墙上,望着敌军撤退的方向,神色凝重。

放弃金坛的无奈抉择,金坛保卫战的胜利,为太平天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未能改变整个苏南战场的颓势。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天京被湘军合围的消息传到金坛,城内太平军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清军重新调整部署,李鸿章任命刘铭传为苏南总指挥,集结了五万兵力,准备再次进攻金坛。

此时的金坛城内已出现严重的粮弹短缺。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城内火药所剩无几,粮食也仅能维持十日。

刘官芳多次派人向湖州的黄文金求援,但黄文金部被湘军牵制,无法分兵。更严峻的是,城内爆发了瘟疫,不少太平军将士与百姓染病身亡,战斗力急剧下降。

在反复权衡后,刘官芳做出了放弃金坛、退守长兴的决定。长兴位于金坛东侧,与湖州接壤,既是连接浙东与苏南的交通要道,也是拱卫天京的东线屏障。

三月十五日深夜,刘官芳下令焚烧城内的防御工事与粮草,率领剩余的一万余名太平军将士,趁着夜色从东门突围。为了掩护主力撤退,他留下三百名精锐士兵断后,这些将士在完成任务后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

次日清晨,清军进入金坛城时,看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与燃烧的废墟。戈登在日记中写道:“此城虽得,然贼军之勇猛与坚韧,实令人钦佩。

若贼军皆如此,江南之事难矣。”金坛保卫战虽以太平军主动撤离告终,但此战击毙常胜军军官十五名、士兵七百余人,击伤戈登,打破了常胜军“攻无不克”的神话,成为太平天国晚期最著名的防御战之一,被时人称为“砖石之战”因太平军主要依靠砖石等冷兵器击败了装备洋枪洋炮的敌军 。

刘官芳长兴殉国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底,刘官芳率领太平军抵达长兴。长兴守将早已听闻金坛保卫战的事迹,主动将指挥权交给刘官芳。

刘官芳接手后,立即加强城防,组织士兵修补城墙、挖掘壕沟,并将从金坛带来的火炮布置在四门城头。

他深知,长兴是太平军在苏南的最后几个据点之一,一旦失守,浙东根据地将彻底暴露在清军面前。

四月二十五日,刘铭传率淮军三万余人兵临长兴城下。他吸取了戈登在金坛战败的教训,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派重兵封锁长兴四门,切断城内的粮水供应;同时挖掘长壕,防止太平军突围。刘铭传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写道:“长兴贼军虽悍,然孤悬无援,久困必破。”

城内的情况正如刘铭传所料。粮食很快耗尽,太平军将士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井水也日渐减少,百姓与士兵们口渴难忍。刘官芳多次组织突围,均被淮军击退。

五月初十日,淮军开始攻城,他们在城北安设炸炮,对城墙进行定点轰击。太平军将士用砖石、火药包顽强抵抗,数次打退敌军的冲锋。

五月十四日黎明,淮军的炸炮轰塌了长兴北门城墙十余丈。刘铭传亲自督战,命令士兵“凡入城者,赏银五十两”。淮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向缺口,刘官芳亲率数千将士奔集缺口,与敌军展开最后的决战。

他手持钢刀,冲锋在最前线,接连斩杀数名淮军士兵。太平军将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有的点燃整桶炸药冲向敌群,有的用长矛刺穿敌人后与之同归于尽。

激战至正午,太平军将士伤亡殆尽。刘官芳身中数弹,浑身是血,仍靠在城墙上指挥战斗。当一名淮军将领挥刀砍向他时,他奋力举起钢刀格挡,最终因力竭倒地,被敌军乱刀砍杀。

副将见刘官芳战死,率领剩余将士继续抵抗,直至全部阵亡。长兴城最终陷落,城内太平军无一人投降 。

关于刘官芳的结局,史料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记载。主流说法来自《太平天国史》与金坛、长兴等地的地方志,均记载他在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的长兴保卫战中力战身亡。《长兴县志》中明确写道:“同治三年五月十四日,贼首刘官芳拒守北门,城破战死,尸积于城阙,无收者。”

另一种说法则称刘官芳并未在长兴战死。《江南春梦庵笔记》记载:“官芳自长兴溃围而出,走江西,依幼天王。”

还有史料提到,他后来追随康王汪海洋进入广东,在嘉应州之战中阵亡。但这种说法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且与长兴之战的详细记载不符。

近代史学家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中经过考证,认为刘官芳战死长兴的说法更为可信,“溃围而出之说,盖传闻之误也”。

无论结局如何,刘官芳作为太平天国晚期的重要将领,以其勇猛善战与忠诚不屈的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指挥的金坛保卫战,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展现了中国军民在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中的坚韧意志;而他在长兴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的壮举,更彰显了一位农民起义将领的气节与担当。

刘官芳的一生,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典型缩影。他从广西山区的天地会首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襄王,凭借的是过人的军事天赋与坚定的信念。

在韦俊降清的关键时刻,他选择坚守太平天国的理想,夺回池州重归阵营,在金坛被围的危急时刻,他主动驰援,以弱胜强击退中外联军;在长兴城破的最后时刻,他血战到底,践行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

金坛保卫战作为刘官芳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军事角度看,此战展现了刘官芳卓越的指挥艺术他针对敌军炮火优势,采取诱敌深入、短兵相接的战术,充分利用地形与士气弥补装备差距,为后世防御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政治角度看,此战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证明了太平军不仅能与清军作战,也能击败装备先进的外国雇佣军,鼓舞了全国的反清斗争。

史学家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所评价的:“刘官芳之忠勇,不亚于陈玉成、李秀成,其金坛之守,堪称太平天国晚期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来源:读史明智FFS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