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确诊肝癌,零食只是导火索:青少年也不是“肝癌免疫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2:58 1

摘要: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一名15岁女孩,确诊为肝癌,肿瘤体积达107mm×118mm有10厘米大小,患者无家族肿瘤史。引发关注的是,患儿平时饮食偏好于各类包装零食,查房当天早餐仍为包装鸡腿。这起个案再次将公众的目光投向一个以往被忽视的健康领域:青少年是否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一名15岁女孩,确诊为肝癌,肿瘤体积达107mm×118mm有10厘米大小,患者无家族肿瘤史。引发关注的是,患儿平时饮食偏好于各类包装零食,查房当天早餐仍为包装鸡腿。这起个案再次将公众的目光投向一个以往被忽视的健康领域:青少年是否可能罹患肝癌。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青少年肝癌确属罕见疾病。根据全球统计显示和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公开统计,12至18岁人群的肝癌年发病率为0.1–0.5/10万,20岁以下患者在所有肝癌病例中占比不超过0.3%。肝癌整体的发病高峰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青少年长期以来被视为“低风险人群”。

武汉同济医院主任医师姜立也认为:青少年肝癌整体发病率较低,但特定风险因素可能显著增加患病概率。根据全球流行病学数据,肝癌在15-24岁人群中的占比不足所有肝癌病例的1%,但存在遗传代谢疾病、病毒性肝炎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时,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早筛、针对性预防和健康管理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这意味着,青少年虽不是肝癌的高发群体,但某些特殊个体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的确存在进入肝病发展路径的风险。

二、风险因素不止一种:肝癌不是“莫名其妙”出现

医学研究认为,肝癌通常是一个由长期慢性损伤→病理演变→癌变的过程,青少年罹患肝癌往往存在特定诱因,不应简单归因于“体质”或“偶然”。

首先是遗传代谢类疾病。部分先天性代谢障碍,如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血色病,会导致体内铜或铁等金属离子异常沉积在肝脏,长期损伤肝细胞结构,进而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另外,某些基因突变(如TP53基因)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其次是病毒性肝炎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毒是我国肝癌最主要的病因之一。部分个体在婴幼儿期通过母婴传播或家庭接触感染病毒,若母婴传播或幼年感染后未规范治疗,可能在10-20年内进展为肝癌。

最后,是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负担。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了更多由不良饮食习惯、肥胖、代谢综合征引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案例。长期摄入高糖、高油脂、含大量添加剂的加工食品,会加重肝脏解毒负担,进而演变为肝纤维化,甚至诱发细胞癌变。此外,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坚果和霉变谷物、滥用激素类药物等,也构成额外风险。

值得强调的是,“吃零食导致肝癌”并非直接因果关系,但若加工食品成为长期主食,确实可能通过代谢途径诱发肝功能异常,甚至成为多种慢病的诱因之一。

三、沉默器官的警告,往往来得很迟

与胃、肺等器官不同,肝脏是一种“沉默器官”,即使出现较为严重的功能受损,患者也很难通过直观感受察觉异常。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代谢旺盛、免疫反应敏感,常常能够“掩盖”早期肝损。

在大量青少年肝癌病例中,首发症状往往表现为腹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疲乏感,但这些并非肝癌特异性表现,极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用脑过度、贫血等常见“小毛病”。一旦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黄疸、肝区包块等症状,病情通常已发展至中晚期。

更大的问题在于,公众普遍认为青少年“身体底子好,不容易得病”,因此极少主动进行肝功能、肝脏影像等基础筛查。缺乏定期检查和疾病教育,使得青少年肝癌发现时机严重滞后,影响了治疗效果和长期预后。

四、可防、可控:但需要更早的健康介入

从当前医疗共识来看,青少年肝癌虽然极为罕见,但其发病路径和成人基本一致,具备可识别、可预防的特征。因此,早干预比治疗本身更关键。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肝病病史、乙肝病毒携带者、患有遗传代谢病的青少年,建议每年进行1次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及甲胎蛋白(AFP)检测;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青少年,应在治疗过程中同步监测肝脏指标,避免因药物或饮食加重肝脏负担。

在饮食管理方面,家长需重视儿童及青少年的食品摄入结构。加工零食并非完全禁止,但不能作为主食或长期替代正餐;尽量选择新鲜天然食材,避免反复油炸食品、高糖饮料、含大量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避免摄入可能存在霉菌污染的谷物与坚果,如霉变花生、变质米饭等。

同时,需加强对乙肝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的宣教,提高青少年对肝脏健康的认知。校园体检制度中也可逐步增加对肝功能项目的筛查覆盖率,尤其是对体重明显超标、家族有基础肝病史的学生。

结语: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忽视

在极个别青少年身上出现的肝癌病例,虽然不能代表整体趋势,但却明确地提醒了我们:健康管理不应以年龄为分界线,尤其是面对那些“没有明显症状”的慢性风险时。

肝癌不会凭空出现,它往往是在长期代谢压力、炎症损伤或病毒潜伏中逐步演变而成。我们无法避免所有致病因子,但可以通过早期识别、科学饮食和定期体检,把风险控制在可管理范围内。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关键不是完全禁止某类食物,而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引导下,学会区分“偶尔吃”与“长期吃”的差异。对孩子来说,真正的保护,往往体现在一次次看似普通的饮食选择里。

来源:高见观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