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吹明星自律了,那不是励志,是拿命签字的肉身对赌协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2:40 1

摘要:我们看到明星健身受伤,第一反应是心疼,第二反应是感慨,你看人家多自律,为了事业多拼。

我们看到明星健身受伤,第一反应是心疼,第二反应是感慨,你看人家多自律,为了事业多拼。

打住。

这种线性思维,跟看到冰激凌会胖,看到帅哥会流口水一样,属于巴甫洛夫的狗。

真实的世界,从来不是A到B的直线,而是一个套着一个的俄罗斯套娃,你打开一层,以为是真相,其实里面还有一层更骚的。

今天我们不聊八卦,我们聊一个更刺激的东西:金融。

明星,尤其是那些被誉为“常青树”的明星们,她们的极限健身,本质上不是自律,而是一场与整个市场签下的,以肉身为抵押品的“对赌协议”(VAM)。

每一次的肌肉撕裂,每一次的轮椅代步,都不是什么励志故事的插曲,而是这场高杠杆赌局里,一个必然会响起的爆仓信号。

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肉身对赌协议”的金融模型,就很简单。

甲方是谁?是市场。是资本方、是品牌方、是嗷嗷待哺的流量,更是每一个用“冻龄”、“少女感”来要求她们的观众。

乙方是谁?是明星本人。

对赌标的物是什么?不是业绩,不是利润,而是她们的“商业价值不贬值”。

这个“商业价值”非常玄学,但在娱乐圈,它有一个极其残酷的量化标准:你的身体状态。

你的脸不能垮,你的腰不能粗,你的体能要能支撑一场三个小时的演唱会外加七个广告拍摄。

说白了,市场跟你签的这份隐形对赌协议,核心条款就是:你必须在生理上,对抗地心引力、新陈代谢和时间本身。

你做到了,估值稳定,代言、片约、综艺,源源不断。

你做不到,脸垮了,身材走样了,受伤了需要静养了,对不起,触发估值调整条款,你的商业价值瞬间缩水,品牌方光速解约,新的流量会像食人鱼一样扑上来,把你啃得骨头都不剩。

就很离谱。

所以你看到的那些近乎变态的健身计划,每天8公里打底,几十年如一日的戒糖戒碳水,这不是什么“自律的习惯”,这是乙方为了完成对赌协议,给自己上的“无限责任杠杆”。

杠杆的好处是什么?短期内能撬动巨大的回报,让你在40岁、50岁时,依然能和20岁的小姑娘在同一个赛道里卷,甚至还能因为“自律”人设,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

但杠杆的风险是什么?是系统性风险。

只要你在这个赌局里,你就得不停地加码。今天你8公里,明天就有人敢10公里。今天你体脂率15%,明天就有人敢冲12%。

这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军备竞赛。

最近郑秀文健身时后腰肌肉撕裂,一度要靠轮椅出行,这事儿就特别典型。

在粉丝和路人眼里,这是“姐姐太拼了,好心疼”。

但在“肉身对赌协议”这个模型里,这叫“高杠杆资产出现流动性危机”。

她的身体,这个被过度杠杆化的核心资产,发出了警告。肌肉撕裂,就是系统发来的风险提示邮件,标题是“警告:您的保证金不足”。

而取消活动,坐上轮椅,翻译成金融黑话就是:部分仓位已被强制平仓,以避免更大的系统性崩盘。就是那个,你懂吧,再硬撑下去,就不是肌肉撕...裂,而是整个商业价值的熔断。

这场军备竞赛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不被淘汰。

这套逻辑,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里,叫“确保相互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在互联网大厂里,这叫“内卷”。

在娱乐圈,这就叫“敬业”。

一个女明星开始营销她的“少女感”,那么所有同龄女星都必须被迫进入这个战场。

一个男明星开始秀他的八块腹肌,那么所有演着偶像剧的男星都必须默默走进健身房。

没有人是安全的,因为评价体系被彻底带偏了。

我们不再关心一个演员的演技是否精湛,一个歌手的唱功是否过硬,我们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们是否“瘦了”,是否“状态好”,是否“看不出年龄”。

这是一个巨大的价值陷阱。

当整个市场都在用战术上的勤奋(维持身体状态)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创造优质内容)时,悲剧就注定了。

你以为你在健身,其实你在为这个扭曲的系统提供燃料。

每一次你对“冻龄女神”的点赞,都是在为这份“肉身对赌协议”续上一笔保证金。

这就导致了一个更操蛋的结果:风险外部化。

明星个人承担了身体崩溃的全部风险,而创造这个风险的系统,以及在这个系统里狂欢的我们,却安然无恙,甚至还能消费她们的伤痛,将其包装成又一个“励志鸡汤”或者“美人迟暮”的八卦。

郑秀文以前就因为高强度运动导致半月板撕裂,这次是后腰肌肉。这根本不是什么运气不好,这是长期高负荷运转下的必然磨损。

就像一台7x24小时不停机的服务器,你还非要给它超频跑渲染,那最后不是宕机就是起火,还用问为什么吗?

更讽刺的是,当她们真的受伤倒下时,市场的反应不是反思,而是寻找下一个“更耐操”的替代品。

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下一茬。

这就是资本的逻辑,冷酷,但高效。

说白了,这不还是那个该死的对赌协议在作祟吗?换了个马甲而已!

那么,我们普通人,作为这场游戏的“围观群众”,能得到什么?

得到的是一种被精心设计过的“精神吗啡”。

我们为什么追捧这种极限自律?

因为在我们自己这充满失控的、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太需要一个“一切皆可掌控”的幻觉了。

我们控制不了KPI,控制不了房价,控制不了老板的傻X程度。但我们看到一个50岁的女明星,还能拥有20岁的身材,我们会产生一种代偿性的满足感。

你看,通过努力,连时间都可以被战胜。

这碗鸡汤,味道好极了,但有毒。

它让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人,是会老的,是会累的,是会受伤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不是一个需要被“克服”的缺点。

过度吹捧这种反人性的自律,本质上是一种PUA。

它让你为自己正常的衰老、偶尔的懒惰、无法坚持的健身计划而感到羞愧。

最终,这种焦虑被巧妙地转化为消费主义。你买不起她们的毅力,但你可以买她们代言的抗衰精华、健身课程和代餐奶昔。

你看,完美的商业闭环。

明星在用身体下注,我们在用钱包和焦虑为这场赌局呐喊助威。

没有人是赢家,除了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市场”。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新闻,别急着心疼,也别急着励志。

不妨多想一层。

那不是一个人的伤痛,那是一个时代的病。

一个把“自律”异化为“自残”,把“价值”等同于“不老”的荒诞时代的,一声清脆的、杠杆断裂的声音。

(写到这里我蚌埠住了)

而我们,都是这场荒诞剧的观众,和共谋。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来源:副本Z-8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