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里的秘密:5000年前巫觋如何用黄金分割“定位”北极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2:44 1

摘要:我们今天聊的是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震惊考古界:墓主人身边用蚌壳摆成龙虎图案,左手握着一件蜷曲如C形的玉器——这不是普通的陪葬品,而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巫觋沟通天地的法器。别再把巫觋当成“装神弄鬼的神棍”了!在甲骨文和考古发现中,他们是上古

我们今天聊的是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震惊考古界:墓主人身边用蚌壳摆成龙虎图案,左手握着一件蜷曲如C形的玉器——这不是普通的陪葬品,而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巫觋沟通天地的法器。别再把巫觋当成“装神弄鬼的神棍”了!在甲骨文和考古发现中,他们是上古时期集科学家、医生、历史学家于一身的文化精英

《说文解字》早有定义:“**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觋,能斋肃事神明也 **”。简单说,女巫称“巫”,男巫称“觋”,他们是人类最早沟通天地的“中介”。原始社会时,人类对风雨雷电、生老病死充满恐惧,巫觋便通过舞蹈、咒语、法器,替人向神灵“求情”,又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这不是迷信,而是当时的“生存智慧”。

辽宁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出土了6件玉猪龙,每一件都有精确的悬挂孔——这是巫觋祭祀时的“通灵神器”。他们通过舞蹈(如大地湾地画中巫师持法器的姿态)、献祭(商周甲骨文中“用巫九犬”的记载),祈求神灵保佑部落丰收、平安。甲骨文里“贞人集团”就是专职巫觋,商王大事必问他们,小到“明天会不会下雨”,大到“打仗能不能赢” ,他们的占卜记录成了中国最早的“历史档案”。

别以为巫觋只会“跳大神”!《山海经》记载“巫咸、巫彭操不死之药”,他们早就懂得用草药治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巫觋会用砭石(中医针灸的前身)放血,用艾草驱寒——中医的“望闻问切”,很可能源于巫觋观察病人气色、听呼吸、问症状的诊断方法。陕西扶风周原遗址出土的卜骨上,甚至有巫觋为商王“疗疾”的记录:“贞:王病目,得巫疗?”

商代巫觋堪称“天气预报员”。甲骨文“宁风巫九犬”记载,他们通过祭祀(用九条狗献祭)来平息大风;“帝北巫”则是向北方神灵祈求止雨。他们还能通过观察星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红山文化玉猪龙背部的小孔,经测算竟是“黄金分割点”,悬挂时能精准指向北极星,堪称上古时期的“天文仪器”

巫觋不仅是“神的使者”,还是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背诵部落历史、传唱神话史诗,把《山海经》里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一代代传下去。屈原《九歌》里“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的巫舞场景,正是巫觋通过歌舞传承文化的生动写照——他们不是“文盲神棍”,而是掌握天文、历法、医学的“全科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巫觋的地位逐渐下降。颛顼帝“绝地天通”,将人神沟通的权力收归上层;周朝“敬天保民”,巫觋的职能被分化给史官、医师、礼官。但他们的文化基因从未消失:

道教吸收巫觋仪式:张天师画符驱邪、斋醮科仪,源于巫觋的符咒、祭祀;中医延续巫医智慧:《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脱胎于巫觋对自然的观察;民俗保留巫觋痕迹:春节贴门神、端午挂艾草、傩戏驱鬼,都是巫觋文化的活态传承。

今天,我们在红山玉猪龙的蜷曲造型里,看到先民对宇宙的想象;在殷墟甲骨的占卜记录中,读到最早的“历史日记”;在端午龙舟的鼓声里,听见巫觋祈福的回响。巫觋不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而是上古时期人类对抗未知、探索世界的“先行者”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着那件5000年前的玉猪龙,不妨想想:正是这些被误解的“沟通天地者”,用舞蹈、咒语、法器,为中华文明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来源:墨染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