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航空公司到社交媒体平台,如今多数大型企业都渴望成为不受监管的银行。当前这股“万物银行化”的浪潮正成为美国经济中利润率最高的领域,它在削弱实体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正为下一次经济崩盘埋下伏笔。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从航空公司到社交媒体平台,如今多数大型企业都渴望成为不受监管的银行。当前这股“万物银行化”的浪潮正成为美国经济中利润率最高的领域,它在削弱实体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正为下一次经济崩盘埋下伏笔。
航空公司在航班业务上亏损,却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信用卡和常旅客计划赚取暴利。但这种现象早已不限于达美航空(Delta)这类“飞行银行”——如今,几乎所有美国大型企业都渴望成为银行。
美国经济,正在蜕变为一个巨型银行。
连锁咖啡企业星巴克(Starbucks)通过其奖励计划持有近20亿美元的客户资金,这一数额超过了全美85%持牌银行管理的存款总额,使其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与此同时,全球顶尖银行之一的资本一号(Capital One),如今反而在城市街角开起了自家的咖啡馆。
航空公司现在更像是空中的银行——它们从信用卡公司出售飞行常客积分所获得的收益,已经超过了运送乘客的收入。由于在结账时遭遇掠夺性的“先买后付”贷款,欠债给附近杂货店的美国人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当你被推入急诊手术室时,护士可能会询问你是否愿意选择延期付款贷款计划,这种为医疗费用融资的方式正日益普及。
这些现象,都只是席卷全国的新一轮金融化浪潮的缩影,金融与商业的界限正日益模糊。如今,超过40%的美国人依赖借贷来支付食品和医疗等基本开销,这还不包括信用卡消费。三分之一的年轻美国人将储蓄存放在Venmo等非银行科技平台。从零售到交通,各行各业的利润中,都有14%到50%来自与信用卡公司的合作。
尽管这种新型金融化呈现出多种形态,其终极目标却如出一辙:多数大型企业如今都渴望成为不受监管的银行,以此开辟新的渠道来赚取更多暴利。毕竟,经营信用卡业务的银行是经济体中利润率最高的企业,每家公司都想分一杯羹。
硅谷的投资阶层将这一趋势包装成“嵌入式金融”(embedded finance),一个极具奥威尔色彩的术语。也有人称之为“万物银行化”(the banking of everything)。“嵌入式金融”的鼓吹者承诺构建一个“无摩擦交易”的世界,通过整合金融与非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体验。
然而,这些新的利润来源伴随着多重潜在危害。金融政策监管机构警告称,“万物银行化”正在将掠夺性与欺诈性行为释放到消费者、劳动者和小企业身上,甚至可能为下一次金融崩盘埋下伏笔。毕竟,谁能信任一家小零件工厂在管理客户资金和做出安全贷款决策时,不会将整个金融体系置于风险之中?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名誉法学教授亚瑟·威尔马斯(Arthur Wilmarth)指出:“‘万物银行化’现象浓缩了我们本应从2008年危机中汲取的所有教训,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这无异于在制造‘次贷危机2.0’的配方。我们何必重蹈覆辙?”
数百年来,将银行业与商业相结合始终是“强盗资本家”们的终极追求。19世纪,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 P. Morgan)和杰伊·古尔德(Jay Gould)等工业巨头利用其银行财富为自身的铁路项目扩张提供资金。到了20世纪,诸如A·P·贾尼尼(A. P. Giannini)的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前身)等银行帝国,曾一度掌控从石油天然气到住宅建筑乃至冷冻食品的各类制造业,直到美国国会强制要求这些企业集团剥离其商业资产。
然而,日益加剧的金融化已重创美国经济。经历19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后,华尔街开始突破传统金融边界。在那个企业掠夺者的时代,私募股权公司和对冲基金通过收购与持股,不断掌控更多的《财富》500强企业。股东回报的压力迫使企业将制造业岗位外包至海外,使美国经济逐渐沦为一个由金融和软件技术主导的体系。
立法者早已达成共识:允许银行业与商业交叉持股,将导致金融风险的过度集中。监管机构最初通过1864年的《国家银行法》确立了行业间的法律隔离,并在1956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中强化了这些规则。但美国企业界始终在寻找绕过这些法律禁令的途径。
确保银行业与商业明确分离的最后一场重大斗争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此之前,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等商业巨头利用法律漏洞经营着所谓的“工业贷款公司”。这些基本不受监管的金融部门做出了糟糕的贷款决策,例如大量收购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其大规模违约最终导致其母公司破产,需要联邦政府出手救助。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曾试图终结这类工业银行。但此后,新一轮更大胆的“万物银行化”浪潮已然成形。
2020年,美国风险投资巨头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的一位合伙人发表了题为《每家公司都将成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演讲,勾勒出“嵌入式金融”的愿景,敦促各类企业将金融服务融入其运营中。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前总法律顾问塞斯·弗罗特曼(Seth Frotman)指出:“商界意识到,为几乎所有产品添加金融服务元素,能极大提升其对硅谷和华尔街的吸引力。”据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估算,添加金融服务可使企业每位客户的收入提升2至5倍,并将在今年年底前创造23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目前,科技巨头主要聚焦于支付处理服务,每笔交易均可收取手续费。作为最大的支付网络,苹果支付(Apple Pay)的全球活跃用户已近7.5亿。谷歌(Google)、Meta、亚马逊(Amazon)乃至OpenAI如今也运营着自有的支付网络。
尽管这些产品看似为消费者带来便利,但支付处理服务伴随着多种金融风险。首先,虽然其交易手续费目前低于信用卡公司,但随着市场支配力的增强,费率可能随时上涨。其次,科技公司在有效管理客户的数字余额时,并未提供传统金融机构的保护措施。存放在Venmo账户或Apple Wallet中的资金并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障。若应用遭遇技术故障、黑客攻击或意外破产,客户可能血本无归。
按当前增速,科技巨头的银行业务版图可能发展到“大到不能倒”的规模,届时或需纳税人注资才能避免全国性经济崩溃。另一个隐忧在于,科技巨头支付网络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为监控消费者行为开辟了新渠道。通过运营支付网络,谷歌、Meta和亚马逊不仅能监控自身平台的交易,还能洞悉用户跨平台的金融活动,从而利用这些消费习惯来推销更多商品,甚至以各种理由将用户逐出金融体系——这被称为“去银行化”(de-banking)。
“万物银行化”的趋势很可能早已潜伏在你的钱包里。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零售业)开始推出联名信用卡,以刺激品牌消费。由此产生的收益由企业与合作的信用卡公司分成,利润极为可观。对顶级大型零售商而言,店内专属卡支付产生的收益最高可占公司利润的14%。
航空业对信用卡的依赖尤为显著。尽管去年全美主要航空公司在客运业务上均出现亏损,但这些企业仍凭借品牌信用卡运营的常旅客计划,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营业利润。2023年,全球最盈利的达美航空创造的46亿美元营业收入中,大部分来自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的合作。这种模式促使法律学者加内什·西塔拉曼(Ganesh Sitaraman)得出结论:“常旅客积分系统……使航空公司更像是一家碰巧经营航班业务的金融机构。”
尽管这些常旅客计划承诺提供折扣机票或免费航班等奖励,但近期调查及政府审查显示,航空公司为提升利润,常常通过贬值和扭曲积分体系来牟利。其他行业的信用卡奖励计划同样鲜少惠及消费者。
本质上,忠诚度奖励机制与咖啡店的打孔卡类似,只不过运用了更复杂的金融工具。以星巴克为例,顾客实质上是将资金存入一个零利率的储蓄账户,同时为这家企业集团提供了可随意支配的无息贷款。若星巴克遭遇财务困境甚至破产,这些数字资金可能瞬间蒸发。
消费者的灾难忠诚度奖励计划并非零售信用卡的唯一问题。首先,此类信用卡的成本通常更高。2024年数据显示,90%的零售信用卡年利率(APR)超过30%。为牟取高额手续费,零售商正强迫员工充当信用卡推销员。由于薪资与销售业绩挂钩,零售员工常被迫向缺乏信用资质的顾客推销信用卡,诱使他们陷入不良交易和债务陷阱。
在医疗领域,信用卡推销行为更具剥削性,加剧了美国不断膨胀的医疗债务危机。对于数百万缺乏医疗保险的美国人,医生和护士如今正在推销CareCredit等信用卡或其他分期贷款来帮助他们支付医疗账单。监管机构发现,此类信用卡销售往往伴随着苛刻的条款、高利率以及极少的风险披露。《美国展望》杂志甚至报道称,有患者在麻醉状态下被强制注册了医疗信用卡。
在拥抱“嵌入式金融”的过程中,企业正涉足银行与贷款领域的新兴无监管地带。网约车平台优步(Uber)和Lyft已开发出公司发行的借记卡,甚至向司机提供内部汽车贷款。亚马逊也开始向员工提供“工资预支”服务,让他们在发薪日前欠下老板的债务。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零售商和杂货店正越来越多地在结账时提供“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选项。这类服务常以零利息为诱饵,但往往暗藏高昂的滞纳金和隐蔽条款。目前全美超过四分之一的消费者使用“先买后付”服务,约25%的用户定期用其支付食品等日常开销。更令人担忧的是,40%的借款人曾至少拖欠过一期还款,从而产生滞纳金。
“先买后付”贷款机构可能通过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从事某种形式的“监管套利”。这种模式不仅侵害消费者,也瞄准了小型独立企业。Shopify、PayPal和Square等金融科技公司,在为初创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导它们使用“商户现金预支”服务,这种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服务被指控存在剥削性操作。
美国长期以来将银行业与商业分离的努力,未能跟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虽从事与银行同类型的业务,却不受传统银行监管机构的约束。
拜登政府时期,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等机构曾采取一系列行动和调查,旨在缓解“嵌入式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然而,这些举措随后被特朗普政府废止,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白宫的指令下遭到系统性瓦解。特朗普政府甚至表示将重新开放“工业贷款公司”的申请通道,这一消息促使美国四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提交了运营自有银行的新申请。
结果是,消费者被迫独自应对这个陌生的“万物银行化”新世界。
以佛罗里达州居民宝拉(Paula)为例,她因紧急牙科手术产生了数千美元的费用。在保险公司拒付后,牙科诊所建议她通过CareCredit分期付款计划支付账单。宝拉每月按时还款,但免息期结束后,她发现700美元的余额竟产生了700美元的利息,账单骤增至1400美元。原来,由于CareCredit未受监管的细则条款,该公司是按医疗账单的总预付金额,而非剩余余额来计算利息。
对宝拉而言,“嵌入式金融”所承诺的无缝便利,最终通向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债务陷阱。她在申诉信中写下的话,或许是这场金融化浪潮下无数消费者最无奈的呐喊:“与其支付这笔高得离谱的利息,我宁愿忍受疼痛。”
当购物、出行、就医都开始附带金融产品,你感受到的更多是便利还是风险?
作者介绍
卢克·戈德斯坦(Luke Goldstein)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