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26年秋,长安城北40里的渭水之畔,十几万突厥骑兵的帐篷连绵数里,马蹄声震得地脉发颤。刚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8天的李世民,站在城楼上望着狼烟,手中攥紧的拳头指节发白。此时长安守军不足3万,而突厥"控弦且百万",群臣要么喊迁都,要么要硬拼,他却突然下令:"在
公元626年秋,长安城北40里的渭水之畔,十几万突厥骑兵的帐篷连绵数里,马蹄声震得地脉发颤。刚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8天的李世民,站在城楼上望着狼烟,手中攥紧的拳头指节发白。此时长安守军不足3万,而突厥"控弦且百万",群臣要么喊迁都,要么要硬拼,他却突然下令:"在醴泉修城,10天必须完工!"
没人知道,这位新帝要修的不是能御敌的真城,而是座一推就倒的"样子城"。将作大匠阎立德当场愣住:按常规,修一座周长三里、高三丈的夯土城,需5万民夫耗时3个月,耗粮20万石。可此时关中"饥馑未息,民多流亡",户籍从隋末900万户锐减至300万户,根本拿不出人力物力。李世民却斩钉截铁:"只做表面,内部用芦苇沙土填充,成本必须压到十分之一。"
第一道难关是"造壳"。阎立德精选3000名熟练工匠,在外层用黄土混合糯米汁夯实,打造出坚硬如石的墙面,从远处看巍峨挺拔。城头按两步一岗的间距插满木杆,套上黑布套冒充士兵,城门口特意摆上几门缴获的突厥旧炮,炮口直指北方。仅10天,这座"豆腐渣"城墙就拔地而起,算下来只花了1万石粮食,不及真城成本的零头。
城墙刚完工,李世民的第二道命令又到了:"演戏要真。"他从禁军里挑出200名身高八尺的壮汉,让他们穿双层铠甲——外层明光铠在阳光下耀眼,内层皮甲方便活动。白天这些人在城头巡逻,每走三步就故意碰撞刀枪,金属声能传一里地。遇到突厥探子,就高声喊"粮草够吃三年,就等你们来攻"。
更绝的是"群众演员"。300名士兵换上粗布衣,假扮老农在城外田埂干活。看到突厥探子,就故意闲聊:"昨天见潼关来的粮车排了十里地,听说洛阳的5万援兵也快到了。"这些台词提前编好,连语气神态都反复演练。到了晚上,城角挂起12盏牛油大灯笼,烛火通宵不灭,让突厥人误以为守军彻夜戒备。
光有假城还不够,李世民要的是"重兵合围"的假象。他密令李靖带5000精兵连夜赶赴泾阳,扎起连绵十里的营帐,每天换一种军服颜色,白天把队伍拉得极长,晚上点起千堆火把。有次突厥小股骑兵侦查,李靖故意派1000人"败退",丢下半打军旗——这反而让颉利更警惕:"唐军故意示弱,定有埋伏"。
颉利的探子很快传回消息。第一个说"城墙结实但没动静",第二个带回了城头巡逻兵、城外老农的见闻,第三个更夸张:"看到粮车堆得像小山,差点被护粮兵射中"。突厥诸将吵成一团,有人说"唐朝要是真有兵,何必修城",更多人却怕了:"万一有埋伏,十万骑兵要全军覆没"。颉利本就只想趁唐朝内乱捞好处,这下彻底犹豫了。
此时李世民抛出"诱饵":派使者送3000匹绸缎、500斤茶叶,说"陛下知大汗为两国友好而来,若退兵,每年还会送更多物资"。这话给足了颉利台阶。8月30日,颉利终于下令撤兵,十几万骑兵没劫掠一城一池,悄然北返。直到突厥人走远,长安守军才发现手心全是汗——假城顶多撑3天,而3天后周边府兵才能集结 。
这场"骗局"换来了喘息时机。渭水之盟后,李世民亲率将士在显德殿练箭,每天射够100箭才算合格,还奖赏勇士、考核将帅。他勤修德政,离间东突厥各部,短短3年就让唐朝国力大增。公元629年,他命李靖等兵分六路反攻,次年就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彻底灭亡 。
颉利被俘后,李世民问他:"当年为何相信醴泉有重兵?"颉利苦笑:"城够坚,兵够壮,还有粮车援军,谁能想到是假的?"此时众人才懂,那座假城藏着顶级智慧:用3000民夫、1万石粮,换来了避免亡国的时间。李渊见状感慨:"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举国欢庆5天 。
如今醴泉的假城早已湮没在农田里,连块残砖都找不到。但这场10天建成的"骗局",却成了历史教科书的经典案例。从3万守军对10万骑兵的绝境,到4年后"天可汗"的荣光,这座假城见证了:真正的强大从不是硬拼,而是在劣势中用最少代价换最大胜算。李世民的高明,正在于懂得"忍一时,谋全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