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11的发展历程颇具戏剧性。1973年,日本一家杂货店与7-11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开启其在日布局,此后二十年通过股份收购成为7-11大股东,并于2005年成立柒和伊控股。如今,7-11不仅是美国最大便利店连锁品牌,更是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零售商。
作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便利店连锁品牌,7-11曾凭借开创便利店概念、早期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及思乐冰、大亨杯等标志性产品,奠定行业领导者地位。
然而如今,这家起源于美国的巨头,在本土市场深陷声誉与业绩双重困境,其日本母公司柒和伊控股正推动一场以“日式化”为核心的转型,试图扭转颓势。
7-11的发展历程颇具戏剧性。1973年,日本一家杂货店与7-11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开启其在日布局,此后二十年通过股份收购成为7-11大股东,并于2005年成立柒和伊控股。如今,7-11不仅是美国最大便利店连锁品牌,更是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零售商。
但辉煌背后危机暗藏。2024财年,7-11北美市场(主要为美国)净利润下降约17%,近450家表现不佳的门店被关闭;2025年第一季度,同店销售额与客流量同比双双下滑。
与此同时,母公司柒和伊财务业绩疲软,2025年股价下跌超18%,加拿大零售商Couche-Tard经过一年谈判后,于2025年7月撤回470亿美元收购报价,让公司处境更显艰难。
投资者对回报的诉求,叠加美国市场的停滞,迫使7-11必须寻求变革。长期以来,7-11在美国市场固步自封,既未加大投资,也未优化经营模式,如今不得不直面转型压力——美国市场成为其突破困局的关键战场。
7-11在美国市场的颓势,源于多重独特挑战的叠加。首先是控制权分散问题,柒和伊对美国业务掌控力较弱,多数门店为加盟店,部分加盟商抗拒变革,导致转型难以推进,门店运营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竞争加剧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美国便利店行业高度分散且整合度提升,瓦瓦(Wawa)、凯西(Casey's)、希茨(Sheetz)等区域连锁品牌,凭借优质食品选择与客户服务,俘获大量忠实顾客,抢占市场份额。
行业格局变迁也对其造成冲击。一元店向农村地区扩张,分流部分关键品类销售额;同时,杂货送货上门服务兴起,削弱了便利店“便利”的核心优势。
为扭转局面,柒和伊将目标锁定在“让美国门店更像日本门店”——日本7-11已成为文化现象,其优质的店内体验与食品服务备受认可。2025年,柒和伊推出最新转型计划,核心是将美国门店打造为“美食目的地”,这一变革由公司首位非日本籍首席执行官斯蒂芬・达克斯主导。
达克斯曾任职沃尔玛及多家日本食品企业,深谙食品零售逻辑。他推动的转型从食品切入,不仅引入日本7-11标志性的鸡蛋沙拉三明治,还加速布局食品供应链:为日本7-11供应即食餐的新鲜食品制造商蕨屋,计划2026年在美国开设第三家工厂。
事实上,7-11自2019年已启动食品相关升级,包括增加餐厅、翻新厨房、优化食品饮料品类、推进数字化与外卖服务。未来,7-11计划到2030年在北美开设1300家以食品为重点的新门店,寄望通过餐饮服务重塑门店吸引力。
此次转型还与柒和伊的资本规划紧密相关。公司正精简运营、改善财务状况,为2026年美国业务可能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做准备。若分拆上市成功,柒和伊可通过增加债务筹集资金,支撑门店扩张与升级,同时避免美国业务拖累其他板块。
尽管转型方向明确,但7-11仍面临诸多阻碍。门店翻新、增设厨房、优化产品供应,既需大量资金投入,又耗时长,餐饮服务的升级只能渐进推进。
从数据来看,转型效果尚未完全显现:2022年7月至2025年7月,7-11美国门店顾客数量未实现持续增长,仅消费金额略有提升,客流量低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竞争对手的强势也不容忽视。凯西、瓦瓦等品牌长期以高性价比优质食品立足,虽市场定位与7-11存在差异,但已牢牢占据7-11尚未攻克的细分市场。
IPO计划也存在不确定性。虽然上市能为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但Couche-Tard收购撤回后,市场信心受挫,且北美经济环境不佳,可能影响上市时机与效果。
不过,挑战中仍有机遇。7-11在美国市场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若能找到差异化路径——如推出更健康的食品、多元化美食选择,满足外带、即食等消费场景需求,仍有望重获竞争力。
来源:脑瘤科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