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带火的陈国庆,曾是出场费六千的顶流!滑稽戏时代有多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4 21:22 2

摘要:随着《繁花》的热播,饰演房东葛老师的陈国庆火了。这个操着一口带口音的上海话,精明又善良的角色,让沪圈外的观众记住了这位“冷面滑稽”。可在上海老观众眼里,这不过是“老法师”的常规操作——他们太清楚了,陈国庆当年的风光,可比现在剧中的戏份耀眼多了。

随着《繁花》的热播,饰演房东葛老师的陈国庆火了。这个操着一口带口音的上海话,精明又善良的角色,让沪圈外的观众记住了这位“冷面滑稽”。可在上海老观众眼里,这不过是“老法师”的常规操作——他们太清楚了,陈国庆当年的风光,可比现在剧中的戏份耀眼多了。

一场婚礼6千出场费,当年的滑稽明星有多“横”?

“别以为陈国庆是小角色,二十年前在上海,他的名字就是‘排面’的代名词。”家里长辈总跟我讲起这样一段往事:2006年远房亲戚家儿子结婚,为了撑场面,咬牙请了滑稽剧团的演员来助兴。那时候的行情,阿德哥出场费4千,陈国庆要6千。

要知道,2006年上海的平均月薪还不到3千,6千几乎是普通上班族两个月的收入。可即便如此,能请到他们的婚礼依旧是邻里街坊议论半年的焦点。那场婚礼上,除了阿德哥和陈国庆的滑稽表演,司仪是知名主持人张芳、淘醇,沈婷还特意来串场,连舞林大会的舞者都来了助阵——这样的阵容,放在当年堪比小型文艺晚会。

不止陈国庆和阿德哥,当年的滑稽戏圈藏着一大批“顶流”。姚慕双、周柏春的“姚周组合”,一张票能在黄牛手里炒到原价的三倍,剧场门口常常排着绕半条街的长队;杨华生、笑嘻嘻领衔的《七十二家房客》,连演百场场场爆满,老一辈上海人能背出里面的经典台词;王汝刚和李九松搭档的40年里,《请保姆》《征婚》等作品火遍长三角,他们走到菜场买菜,摊主都要多塞两把青菜。

那时候的滑稽演员,是真正的“全民偶像”。他们的脸出现在南京路的广告牌上,“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的广告词被念得家喻户晓;他们主持的《快乐大转盘》《智力大冲浪》,是上海人周末必看的节目,“冲不冲没关系有浪就好”的口号传遍街头巷尾;阿庆爷叔的一句“切好夜饭看电视,听吾阿庆刚故事”,更是陪伴了无数上海家庭的晚餐时光。

从“荧屏笑匠”到“带货主播”,滑稽戏怎么了?

如今再打开上海的电视,画风早已变了样。当年念着百货公司广告的滑稽演员,不少开始代言装修公司、海参产品,“99元买不了吃亏”的叫卖声取代了经典台词;曾经在剧场里打磨段子的艺术家,纷纷走进直播间带货,镜头前的吆喝声比舞台上还卖力。

这种转变背后,是滑稽戏的式微。老一辈艺术家陆续退场后,传承出现了断层——姚周、杨华生那批泰斗级人物离世,王汝刚、李九松逐渐淡出舞台,钱程之后能撑起场面的只有潘前卫、舒悦等寥寥数人。更尴尬的是创作的停滞,现在的滑稽戏要么翻演老段子,“丈母娘挑女婿”“邻里拌嘴”的剧情翻来覆去,要么靠低俗噱头博笑,早已没了当年的韵味。

90后观众的感受或许更直观:“年轻演员的上海话是标准,可讲的段子还是我爸妈年轻时听的,什么‘粮票换鸡蛋’,根本没共鸣。”反而沪语脱口秀更受欢迎,虽然演员的上海话里偶尔夹杂普通话,可聊的“职场内卷”“外卖踩雷”等话题,句句说到年轻人心坎里。就像有观众说的:“我们不是不爱沪语喜剧,是不爱脱离时代的沪语喜剧。”

当年的滑稽戏之所以能火,靠的是扎根生活的创作。姚慕双为了写好小贩角色,在弄堂口蹲守三天观察叫卖;李九松的“老娘舅”形象,是跑遍十几个居委会,听了上百个调解故事才打磨出来的;陈国庆在《滑稽西北风》里的表演,融合了北方小品和南方滑稽的特点,也是反复试错的结果。可现在的创作,少了这份“笨功夫”,自然抓不住观众的心。

《繁花》是东风,还是最后的回响?

陈国庆在《繁花》里的成功,恰恰印证了滑稽戏演员的实力。这位国家一级演员,为了演好葛老师这个小角色,进组前特意研究苏北话、宁波话等方言,把上海房东的精明与善良刻画得入木三分。王家卫之所以力邀他出演,正是看中了老一辈滑稽演员身上的“烟火气”——这种从生活里泡出来的演技,是流量明星学不来的。

这或许给滑稽戏的复兴指了一条路。当年姚周组合能火,是因为他们用滑稽戏讲透了上海人的生活智慧;《老娘舅》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拍出了市井百态的真实。现在的滑稽戏,缺的不是会说上海话的演员,而是能把当代上海故事讲生动的作品——可以拍外卖小哥的日常,可以写年轻人的租房烦恼,用新故事激活老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不必执着于传统的舞台形式,像沪语脱口秀那样走进小剧场,像短视频博主那样拍搞笑片段,只要能让观众听到、看到、喜欢上,就是好的传承。就像陈国庆借着《繁花》被更多人认识,说不定能带动一批年轻人去翻找当年的经典滑稽戏,这就是“破圈”的开始。

当年出场费6千的风光已成过往,可滑稽戏不该成为过往。那些藏在方言里的幽默,那些扎根生活的智慧,是上海文化的重要底色。希望《繁花》带来的不只是陈国庆的翻红,更是滑稽戏的觉醒——像老一辈艺术家那样,踏踏实实地创作,认认真真地演戏,说不定哪天,上海的剧场又能排起长队,年轻人嘴里又能哼起滑稽戏的调子。

来源:大眼聊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