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家专注于AI芯片的上市公司被机构给出150元的目标价,尽管当前股价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不小空间,但市场对其的关注度却持续升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概念炒作”,而是“稀缺价值”的三重护城河在支撑——资源不可复制、技术难以模仿、场景独占鳌头。在A股市场,真正能
近期,一家专注于AI芯片的上市公司被机构给出150元的目标价,尽管当前股价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不小空间,但市场对其的关注度却持续升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概念炒作”,而是“稀缺价值”的三重护城河在支撑——资源不可复制、技术难以模仿、场景独占鳌头。在A股市场,真正能穿越牛熊的标的,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稀缺属性。今天,我们就从资源稀缺、技术稀缺、场景稀缺三个维度,拆解稀缺资产的“赚钱密码”,帮你看清那些目标价上百元的标的,究竟值不值得布局。
一、资源稀缺:“老天爷赏饭吃”的硬壁垒
资源稀缺,指的是企业掌握着不可再生、难以复制的核心资源,比如矿产、数据、品牌等,这是最直观的“护城河”。
1. 矿产资源:锂、铜、稀土的“定价权之战”
以锂资源为例,天齐锂业掌握着全球最优质的锂矿资源之一——澳大利亚泰利森锂矿(持股51%),其锂辉石矿品位高、开采成本低,2025年锂资源储量超2000万吨LCE(碳酸锂当量)。在全球锂需求年增长超25%的背景下,锂资源的稀缺性直接转化为业绩弹性——锂价每上涨10万元/吨,天齐锂业年净利润增厚超80亿元。
再看稀土领域的北方稀土,凭借对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的独家开采权,掌握着全球30%以上的稀土资源,在稀土永磁材料、新能源电机领域的话语权无可替代。2025年上半年,其稀土产品营收占比超70%,毛利率保持在40%以上,资源稀缺性带来的定价权可见一斑。
2. 数据资源:互联网时代的“新矿产”
在数字经济领域,数据成为新的稀缺资源。比如某互联网巨头,通过多年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构建了精准的推荐算法和广告投放模型,2025年广告业务营收占比超60%,毛利率超50%。这些数据是竞争对手无法在短期内复制的,形成了强大的资源壁垒。
二、技术稀缺:“别人抄不走”的真本事
技术稀缺,体现在企业拥有核心专利、领先的研发能力,能持续推出颠覆性产品,拉开与竞争对手的代差。
1. AI芯片:摩尔线程的“国产替代突围”
摩尔线程作为国内少数能自主研发GPU的企业,在图形渲染、AI推理领域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MUSA架构芯片支持光线追踪、AI加速,2025年上半年在智算中心、边缘计算领域的订单金额超50亿元。截至目前,其已累计申请专利超2000项,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40%,技术壁垒深厚。这种技术稀缺性,让其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具备“不可替代性”,机构给出的高目标价也源于对其技术商业化的乐观预期。
2. 创新药:某Biotech公司的“first-in-class”突破
一家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创新药企,其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肝癌治疗的同类药物,凭借“first-in-class”的临床价值,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毛利率超90%。其研发管线中还有多个全球首创的双抗、ADC药物,研发投入占比超60%,技术稀缺性使其在创新药赛道中脱颖而出,目标价被机构看高至150元以上。
三、场景稀缺:“独占生态位”的垄断优势
场景稀缺,指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形成了独占性的市场地位,竞争对手难以切入,从而享受超额利润。
1. 高端制造:科德数控的“五轴机床霸权”
科德数控是国内少数能量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企业,其产品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的市占率超30%。五轴机床的技术壁垒极高,海外巨头(如德玛吉、哈默)垄断市场多年,科德数控通过十余年研发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80%,毛利率超45%。这种在高端制造场景的稀缺性,使其成为国产替代的核心标的,目标价具备长期支撑。
2. 医疗设备:某企业的“微创介入龙头”地位
一家专注于心血管微创介入的医疗企业,其冠脉支架、心脏瓣膜产品在国内市场市占率超20%,且是国内唯一能提供“介入耗材+设备+服务”全链条解决方案的企业。在微创介入这个高壁垒场景中,其技术、渠道、品牌形成了闭环,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场景稀缺性带来的护城河难以被颠覆。
四、投资策略:如何把握稀缺资产的机会?
稀缺资产的投资,考验的是对“壁垒深度”和“估值合理性”的判断。
1. 识别真稀缺:避开“伪稀缺”陷阱
资源稀缺:看资源储量、开采成本、全球占比,避免那些资源品位低、依赖外部采购的企业;
技术稀缺:看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占比、核心团队背景,警惕“拿来主义”的技术跟随者;
场景稀缺:看市占率、客户粘性、进入壁垒,远离那些竞争激烈、壁垒薄弱的领域。
2. 估值逻辑:成长空间与确定性的平衡
稀缺资产的估值不能简单看PE、PB,更要关注成长天花板和业绩确定性:
资源类:看资源储量对应的价值、供需缺口的持续时间;
技术类:看技术商业化进度、市场空间的大小;
场景类:看市占率提升速度、行业增长的持续性。
3. 风险提示
资源类:警惕资源国政策变化(如智利铜矿税改)、技术替代(如固态电池对锂电的冲击);
技术类:研发失败风险、技术迭代风险(如AI芯片被更先进架构替代);
场景类: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政策监管风险(如医疗设备集采)。
结语:稀缺资产的投资,赚的是“认知差”和“时间差”
目标价150元以上的稀缺标的,其背后的三重护城河——资源、技术、场景,是市场愿意给予高估值的底层逻辑。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的股价波动,不如静下心来研究企业的“稀缺性”:它是否掌握着别人拿不走的资源?是否拥有别人抄不来的技术?是否占据着别人进不去的场景?
只有看懂了这些,才能在A股的投资中真正“赚认知的钱”,在市场的喧嚣中保持理性,在稀缺资产的长坡厚雪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盈利曲线。
来源:小玉玉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