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乒一晚连捧两冠,男双决赛提前锁杯,王楚钦孙颖莎还有望把单打也拿下
国乒一晚连捧两冠,男双决赛提前锁杯,王楚钦孙颖莎还有望把单打也拿下
这届中国大满贯,从国庆那天起就像把“加速键”按死了
主力、小将齐上阵,赛程紧到几乎不喘气
9月30日,单打1/16里
孙颖莎、陈幸同稳稳过关,林诗栋掐住关键分,拿下户上隼辅,观众席上那一声“好球”很长
到了10月1日
王楚钦一日三胜,混双、男双、男单全续命,朋友圈里有人打趣——“这家伙今天像在打通关”
剧烈的转折发生在10月2日
混双半决赛两组国乒组合会师,看似队内消化,实际每一板都卡在对手身上;
男单这边
莫雷加德爆冷出局,奥运亚军被宇田幸矢带走,赛场像瞬间换了气压
赛后通道里
林诗栋谈到鹰眼判罚,说很多人发球有斜抛,自己会按规则调整,这话不硬,却拧在了规则和习惯那条细线,球迷群里立刻炸开,大家一边复盘技术细节,一边感慨“年轻人有担当”
到了10月3日,该兑现的关键局,都给打满了火
王楚钦/孙颖莎混双决赛登场,3比0,但每局都悬着心
首局5平后连下分,11比8先手;
第二局一口气9比2,眼看要收尾
陈熠/黄友政死咬到9比10,场上热到像开了门的蒸笼,莎头和大头果断要了暂停,回来11比9,险中拿稳
第三局再11比9,比分不难看,过程却是真打
年轻人敢冲,老搭档更会收
赛后王楚钦说“零封不代表轻松”,孙颖莎说“每次配都更有感觉”,听着熟悉,却能感到这对组合不用花哨台词就能把节奏捏住的底气
几乎同时,女双这边把戏剧张力写满了
王曼昱/蒯曼先丢一局,被早田希娜/朱芊曦打到9比1,那时看台有点慌,我旁边大叔悄声嘀咕“这开局顶不住啊”
第二局开始调整,比分一直胶着,7比8连下4分,硬把气带回来了
第三局对面8比4领先
王曼昱多板反拉拿分,追到7比9,对手叫停也没挡住,10平后连咬,13比11逆转
第四局再12比10拿下,3比1封顶
这就是双打的美——不在花哨,在互相托举
蒯曼赛后说这一路不容易,尤其半决赛时就把劲攒足了;
她女单输给申裕斌的那股不甘,显然压到了这块板上
截至10月3日,混双、女双两冠入袋
男双也不吊胃口
周启豪/陈俊菘和王楚钦/林诗栋会师,10月4日晚正面碰撞——不管谁赢,国乒都是赢家
单打阵线更热闹
王楚钦、林诗栋、向鹏都站在八强区间,林诗栋率先进四强,向鹏一扫前段时间的阴影,球迷说他“油门踩回来了”
而
陈俊菘这次从资格赛杀出来,掀了张本智和,虽然止步更前一轮,但“黑马”这个称号,已经被他拿稳了
再说回王楚钦
身兼三项,还把每条线都拉到最后阶段,头号种子该有的稳定,他交卷了
有人担心体能和精力,他偏用节奏和选择回敬:关键分不浪,节拍不乱
孙颖莎这边,单打是她的主战场,双打夺冠之后更像卸掉负担
她和王曼昱,都是本次女单的头号、二号种子,状态像是两条平行直线,随时可能在决赛相交
想起她俩上一站澳门的冠军光环
这一次,所有人都在等,看谁更敢在边线外再迈半步
赛场的缝隙里,还有些不那么显眼却有意思的细节
转播间隙弹幕里出现了不少银发头像,一则数据印在我脑子里——一场德甲第二轮直播新增粉丝里,65岁以上占到17.3%,虽然是跨项目的参照,却像照见了乒乓球观众的底色
这项运动的受众在变,老的没走,新的在来,球馆边上背着拍套的小学生和拉着购物车来观赛的阿姨,构成了这项国民运动最真实的温度
如果把这次混双冠军当作一条延长线,另一端连着今年5月
多哈世乒赛上,王楚钦/孙颖莎就一路“连根拔”,最后拿冠,那种关键球的处理和情绪调度,今天还在
类似的反弹也发生在王曼昱身上
她在沙特大满贯扳回对巴特拉的一城,那次的准备充分,给了她现在持续向前的底气
竞技体育很公平,过去不能直接兑换成现在,但过去能让现在稳
当然,话说回来,还没打完
男双冠军是囊中之物,但怎么拿、谁来拿,依旧有看头;
单打签位没一条是散步道
任何一个暂停叫迟了、一个搏杀打早了,节奏就可能倒向对面
我更想看到的是,赢球之外,这群人怎麽在争议、在规则、在极限里打磨自己——比如那句关于发球的自我调整,听上去是技术,其实是态度
所以,王楚钦、孙颖莎能不能把单打也摘了?
我倾向于“能”,但不敢说“稳”
他们的上限我们都见过,难的是在疲劳、在密集赛程里,把每一分都压到自己能控制的范围
乒乓球从来不是“天赋剧”,是“分寸活”
当你看见他们在9比10时不慌乱,暂停回来第一板就把线路落在对方最不舒服的位置,那一刻,冠军其实已经向他们走近半步
再赢一场,就能把这届大满贯的故事写圆
可哪怕不圆
也已经够硬、够热、够像我们认识的那支队伍
至于最后的答案,不妨等今晚的球拍落下
让分数替我们说话
来源:寻开心的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