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暹罗”是泰国1939年以前的旧称,源于古代中国对其的称呼,该名称在13世纪素可泰王朝建立后逐渐固定,并被国际社会广泛使用。
“暹罗”是泰国1939年以前的旧称,源于古代中国对其的称呼,该名称在13世纪素可泰王朝建立后逐渐固定,并被国际社会广泛使用。
“暹”源自梵语Siam,意为“金色”或“黝黑皮肤”,是外部(如印度、柬埔寨)对泰人地域的称呼。
在西方世界,“Siam”(暹罗)这个名称通过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殖民国家的商人和外交官传播开来,并成为国际社会对该地区的通用名称。
元代,中国人知有“暹国”(素可泰王国)与“罗斛国”并存。两国合并后,中国始称“暹罗斛”。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成为中文官方固定称谓。
9世纪中叶,曼谷王朝在国际交往中采纳外部通称Siam(中文对应“暹罗”)作为正式国号。在1939年之前,无论是国际条约、地图还是外交文书,都普遍使用“暹罗”来指代这个国家。
1932年,暹罗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治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结束了绝对的君主专制。
新的军政府领导人銮披汶·颂堪推行了一系列强烈的民族主义政策,旨在建立一个统一、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更改国名是这一系列政策中的核心一环,目的是打破旧有传统,强化国家认同。
政府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使用自己语言中的名称而非外来的名称。将国名改为“泰国”,即“自由之国”,旨在凝聚国内主要的泰族,并强调国家从未被殖民的历史。这一举动也包含了将国内其他民族整合到以泰族为主体的国家建构中的意图。
关键时间点
1939年:銮披汶政府首次发布法令,将国名从“暹罗王国”正式改为“泰国”。
1945-1949年:二战后,政府曾短暂改回“暹罗”,以期缓和国际关系。
1949年:军方再次掌权后,永久性地将国名定为了“泰王国”,并沿用至今。
“暹罗”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外来称谓,代表了该国在古代和近代国际交往中的身份;泰国” 是一个现代的自我命名,体现了20世纪兴起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建构精神,象征着“自由人民的土地”。
即使在今天,“暹罗”这个词也并未完全消失,它仍然用于指代该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一些特定事物。
来源:曾叔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