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愚园路1315弄,花木扶疏间,一栋三层西式楼房静静伫立。这里,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与中国的深厚情谊,书写着他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传奇篇章。
在愚园路1315弄,花木扶疏间,一栋三层西式楼房静静伫立。这里,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与中国的深厚情谊,书写着他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传奇篇章。
1927年4月21日,路易·艾黎怀揣着仅够维持数周的生活费来到上海。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任职队长级督查期间,他走进缫丝厂,看到童工赤脚站在轰鸣锅炉前每日劳作12小时的悲惨景象,内心深受震撼。从此,他决心为中国底层百姓“进行根本的变革”,上海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1932年至1937年,艾黎定居于愚园路1315弄4号楼。这处寓所不仅是他的生活空间,更摇身一变成为秘密革命工作的重要“据点”。底楼设有会客室、餐厅和带车床的工作室;顶楼按照共产国际指示,设置了秘密电台,由英国共产党员甘普霖负责,两位德共女党员协助,与长征中的红军保持着通讯联系。
1937年上海愚园路鸟瞰,红圈标识处为当年路易·艾黎家顶层设置秘密电台的小阁楼。
在愚园路的日子里,艾黎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1937年的一个周日,巡捕、包探和上海电力公司工程师组成的检查小组挨家挨户排查漏电,眼看就要查到艾黎家,而此时电台电线根本来不及拔掉。危急关头,甘普霖在厨房发现冰箱漏电时大喊,艾黎则趁机将众人请到餐室,热情招待后送走,成功躲过一劫。面对挚友马海德“是否害怕被敌人抓住”的疑问,艾黎坚定回应,“要干革命就应当置生死于度外,只要下了这样的决心,就什么也不怕了”。
这一时期,经美国进步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引荐,艾黎结识了宋庆龄,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他加入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深入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利用自己在工部局的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为红军购买物资、转运人员武器、分发秘密印刷品,成为中国革命当之无愧的忠诚朋友。
时光流转,路易·艾黎与上海的缘分从未中断。1992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愚园路1315弄4号楼被列为市级纪念地;2014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逐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留存这段历史,2021年6月,华阳路街道在愚园路1315弄打造了“愚园人家红色印记”路易·艾黎微展厅。展厅开放后,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长宁区与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华东联络处合作,启动艾黎故居修缮工程。历经一年多的努力,路易·艾黎故居于当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修缮后的故居还原了艾黎居住时的会客室场景,书橱、写字桌、靠椅等家具均参照20世纪20-30年代风格配置。馆内还藏有诸多珍贵展品,如艾黎长孙段海龙捐赠的打字机,曾陪伴艾黎完成《艾黎诗选》及多份旅行报告;重外孙何洋捐赠的签名书籍与亲笔家信,字里行间满是他对中国的深情;小型便携电子管收发报机、二战绑腿电键等文物,生动再现了当年秘密电台的工作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冰箱漏电”事件中艾黎守护革命的机智与勇敢。
值得一提的是,故居的“新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姚家角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邱力与多位楼组长主动担任“故居守护人”,筹备期间积极协调居民意见、推进改造工作,开放后又负责环境照护与讲解,向参观者讲述艾黎在愚园路居住期间的革命小故事。如今,故居与微展厅共同承担着街区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既是社区党员学习教育的党建阵地,也是居民议事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触摸红色历史,感悟艾黎“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的赤诚初心。
路易·艾黎在愚园路留下的故事,是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愚园路1315弄的故居和微展厅,如同两座精神灯塔,照亮着人们了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不懈奋斗。
图片为资料图
撰稿:李媛媛
编辑:史焕焕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