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炫耀,但真正刺痛人的,不是数字,而是她说这话的表情。轻描淡写,仿佛这40万就是买杯咖啡的钱。
“我家别墅一年电费都要要40万。”
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炫耀,但真正刺痛人的,不是数字,而是她说这话的表情。轻描淡写,仿佛这40万就是买杯咖啡的钱。
可事实上,40万元的电费相当于普通家庭150年的用电总额,甚至超过一家小型工厂的年用电成本。
说出这句话的人,并不是某个真正的企业主,而是一位叫“大叶子”的网红,豪宅正主则是其丈夫——千万粉丝IP“大蓝”。
问题不仅在于炫富本身,而在于炫得不带一丝愧意,用的是你的眼球赚的钱,再拿你的焦虑收割你。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过去的“炫富博主”还相对粗糙,什么甩现金、戴金链子、豪车开门送钱包,那一看就是“劝退风”。
但现在?
玩法早不一样了,人设精细、剧本缜密、操作成体系。看看“大叶子”这波操作:
说自己家装修投入8000万元,挂墙兰博基尼价值超800万。空调系统来自香港顶级暖通专家设计,一套设备电费高达20万元/年,用的是“恒温、恒湿”、“专为我身体打造”的说法。视频背景不是随便选的,每一个角度都细致布局,光线、奢侈品、镜头运动,都不动声色地传递“我过得更好”。
重点就在这里:
他们不再明面喊“我有钱”,而是用一种所谓“生活分享”的方式,把天价生活方式包装成一种优雅日常,让你羡慕得心痒,但羞于嫉妒。
这种“自然炫富”的杀伤力远高于过去的赤裸炫耀,因为它不再是讲财富够不够的问题,而是讲你有没有资格过这种“正常生活”的问题。
这才真正让人感到“遥不可及”。
别天真地以为,他们只是在炫,他们在卖——卖生活方式、卖跃迁幻想、卖焦虑出口,更重要的是:他们卖课程、卖背后的赚钱方法论。
拿“大蓝”和“大叶子”来说,一套完整的“割韭菜链条”早已搭好:
第一波流量铺陈:房子、电费、豪车、气候系统,一通拉满感官刺激,让没见过世面的人情绪价值爆炸。
第二波筛选目标:通过点赞、评论、私信互动,将目标分层——谁只羡慕不说话?谁留言求“经验”?谁留言“能不能教教我”?
第三波转化变现:推出6980元线上课+29.8万元私董会IP孵化,主打“改变底层认知”的方法论,号称结识730位行业大佬的捷径。
第四波制造案例:课程推广群里清一色“成功学案例”,有合成转账图、假人脉截图,“学完后签下了百万合同”的故事应有尽有——你信了吗?你付钱了。
直播间的“高能耗话术”,不过是个引流钩子。
你刷到一个开着奔驰大G的博主,说他28岁裸辞转型,今天拍视频、明天签合同,一边抱怨堵车一边说“自律给我自由”;
你会开始思考:为啥我30多了还在出租房和KPI一起发抖?
你看那些“女企业家”,在早午餐里对着镜头说“见世界才是成长的开始”,顺便扫过几万元的化妆品和爱马仕包时,哪怕你知道她背后是两套房的出租金,也开始怀疑自己不够优秀。
这就是他们要的效果:
不讲资源起点、不谈出身逻辑,只灌一种:成功=某种生活方式的错觉。
在我看来,这种“幻觉中产”的培养,比赤裸炫富更危险。
普通人,看完炫富视频的唯一反应不再是“这人真有钱”,而是“是不是我太怂了”、“是不是我不够会玩,所以还没翻身”。
认知被悄悄撬动,焦虑被精准激活,钱包也在一瞬间打开。
这一切已经产业化、系统化了。
2025年,仅一个短视频平台就处理了超136万条炫富内容,其中超过60%存在素材搬运、造假伪装:10块钱可以买豪车内饰驾驶片段,剪辑成自己的生活;5块钱就能购买整套奢侈品视频模板,含摆拍路线图;更有成套“人设速成包”:包含背景布、豪车租赁、名包道具、文案脚本,“一键上富豪”不是玩笑。
一套兰博基尼背景图,外加两句“自由男人的气息”,点击过10W+的视频,现实里不过是在某城郊影棚外以小时计费租的那辆G63。
在这种低门槛、高变现的刺激下,劣币涌入平台,内容生态被逆向选择撕扯得支离破碎。
甚至,很多曾试图认真分享专业知识的UP主、主播,被“秒杀式炫富视频”淹没在海底,而不得不转型为“人设营销”。
你以为被坑的只是一个个买课程、看直播的中产韭菜?
错,平台本身也被裹挟着往前推。
那些真正做内容、讲逻辑、讲事实的原创创作者,逐渐被低智炫富+焦虑带货+虚假人设的IP挤压出主流推荐算法。
流量规则被改写:
不是你讲得对就有人看,而是你炫得狠,才有人信。
高质量内容的生产者逐渐沉默,而靠骗术和人设打包的人反而成了平台“香饽饽”。
最终,平台变得越来越像一场华丽的虚拟梦境——你看到的不是现实,而是光鲜粉饰后的割韭菜剧场。
国家出手了。
从2024年中旬起,多个监管动作密集落地:
重点打击“奢侈生活展示”、“造假人设搭建”、“诱导性焦虑推销”;要求平台建立炫富内容识别模型,并同步限流机制;多个涉事大号——包括“大蓝夫妇”系列,被无限期封禁。
这并不只是对炫富本身的清洗,归根到底,是对“信息平台价值导向”的拨乱反正。
因为一个国家的信息流结构,是不能“主打智商税”当作主旋律的。
从中国视角看,这场教训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互联网价值判断体系。不能让流量代表价值,更不能让所谓“成功包装”的人设成为青少年的理想。
第二,要加快对流量经济、内容平台的制度监管升级。除了封号,更要建立内容审核责任穿透机制,从MCN机构到平台内部KPI指标形成闭环控制,为负责任的内容创作者腾空间。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该重新思考,中国社会应该推广怎样的底层逻辑?
不是“你不富,是你不努力”,更不是“高等教育不如开直播”。而是“认知差距不是跨阶级的桥梁,劳动价值才是真持久的升维路径”。
富人可以分享,不能诱导;可以激励,不能煽动。
如果平台、创作者、用户和监管都不构建起这条边界,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波割草机器里的养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