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贫困,是如何批量化制造的?为什么我们永远感到匮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5 06:19 1

摘要:更令人困惑的是,明明日常抱怨要早日存钱、躺平退休,却在每个安静的夜晚,仍忍不住伸手下单,轻松消耗所剩不多的存款,甚至不经意间开启各类月付、花呗、白条,将未来的收入也一并预支。

国庆假期尚未开始前,多少家庭已提前进入深呼吸模式。

机票、酒店、房贷,手机一声提醒响起,家门还未迈出,口袋却已先被掏空。

你是否发现,如今的国庆已变成普通人财富的大考:不出门觉得亏待自己,一旦出门,酒店翻倍、机票翻倍,轻易耗尽数月积蓄。

更令人困惑的是,明明日常抱怨要早日存钱、躺平退休,却在每个安静的夜晚,仍忍不住伸手下单,轻松消耗所剩不多的存款,甚至不经意间开启各类月付、花呗、白条,将未来的收入也一并预支。

为什么我们明知消费主义的陷阱,却仍不断陷入?为什么理性告诉我们要储蓄,冲动却总推着我们消费?如何才能从这消费与借贷的循环中真正脱身?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想清楚:今天我们到底在消费什么?是商品,是需求,还是被无数次推送、刷屏后,硬塞进脑中的潜意识模板?想当潮人就得买拉布布,想显得优雅就必须拥有某款包,想成为负责任的父母,就得报早教课。

这些真是我们自身所需,还是广告与算法反复轰炸后形成的自觉?过去三十年,我们已见证一场消费大升级。不妨回想,今天的消费中,有多少是为满足基本需求,又有多少是被人为创造?

吃饭是基本需求,但吃饱后还能来杯奶茶,深夜还能加顿烧烤。过去一台家电能用十年,如今科技发达、价格下降,电子产品却需两三年一换。人的根本需求无非几样,消费的花样却越来越繁多、越来越昂贵。

原本十元可买十斤洗衣粉,后来升级为五十元十斤洗衣液,再后来同样的五十元只能买到几十颗洗衣凝珠。同样的需求,付出的价格持续上涨。当然,这些小额消费并不致命,没有人会因买几颗洗衣凝珠而破产。

真正致命的消费,是藏在阶层叙事下的压力——用消费品来证明你是谁。九十年代,中产的三件套是彩电、冰箱、自行车。2000年后,中产变成有房、有车、有三金。

到了今天,有房有车已不够,还要看是哪里的房——北上广深还是十八线城市?是保时捷还是代步车?就连周末休闲也分出三六九等:是去城市漫步,还是飞盘露营、潜水滑雪?可见,消费早已不是简单满足需要,而是不断抬高阶层门槛,引导人们以更高消费来证明自身。

月薪五千,要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月薪一万,要轻奢与潮玩;月薪五万,别急,还有豪宅、豪车、潜水、滑雪在等你。总有一款商品能精准掏空你剩下的钱,让你觉得自己应该拥有,认为拥有就会快乐、就会成功。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区隔》中早已点破:过去划分阶层靠爵位、土地、利益,今天则靠消费品。消费已成为社会明码标价的符号。

若从这个角度俯瞰消费,你会发现它几乎完美匹配社会机器的运转:平台需要你的消费来制造新增长,银行需要你的消费来赚取贷款利润,国家需要你的消费来刺激内需、撑起经济蛋糕,甚至你的工资也要靠他人持续消费才能上涨。

客观上,消费拉动产业,产业拉动经济,经济反哺收入,最终继续拉动消费。个人层面也是如此: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没有消费就没有增长。身边最能赚钱的人,往往是那个永远想过上好生活的人。

因此,消费虽充满资本陷阱,却也是社会机器的润滑剂。甚至美国也凭借强大消费市场,才能在谈判桌上与全世界讨价还价。

既然消费是多赢的好事,为何国家鼓励大家花钱时,我们反而更加谨慎?为何明明买了很多东西,却只剩下深深愧疚?为何许多人一踏入消费,就跌入负债泥潭?因为这一切背后存在一个惊人断档:增长空间正在收窄。

过去能跑通“消费拉动经济,经济拉动消费”的正循环,有一个重要前提——市场持续增长。那时,内部市场人口仍在增加,城市化不断深入,外部市场有WTO红利,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向外拓展。

但如今,人口规模开始收缩,老龄化加深,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内部市场乏力,外部市场也因全球局势动荡,增长空间被卡住。

更致命的是,居民的负债空间也已不多。在过去三十年的房地产进程中,居民负债率已被拉高至67%。在沉重房贷压力下,未来几乎没有透支余地。市场规模上不去,大家的收入也很难再增长。

在高速增长年代,今天的消费可由明天的增长买单,越消费反而越富。但现在,消费越升级,越可能成为拖垮家庭财富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新时代的消费穷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收入本就不高,没有选择;第二类则是被债务压出来的。

前者较易理解,后者在一二线城市已越来越普遍。他们中很多人并非收入低,而是欲望过满:房贷要还、车贷要供,孩子的教育更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流水线——国际学校要上,兴趣班不能少,夏令营得报。

表面看家庭年入几十万,光鲜亮丽,但若收入一旦断档,家庭可能迅速滑落。这一切都是被阶层叙事绑架:别人家的孩子报了班,你也要报;别人家换了车,你也想换。消费早已被阶层叙事透支,等到醒悟时,已被债务压得动弹不得。

如何才能从这消费与负债的泥潭中脱身?首先,要告别对消费的神话。凡是“中产必须拥有什么”的说法,都是资本植入的思维定式,越早挣脱,越早获得自由。其次,要及时清理负面负债。还不起的债务要果断斩断,回不了本的资产要尽快抛掉。

例如那些永远涨不回来的房子,或是大盘涨到3800点,你的账户却仍一片绿意的股票。哪怕首付拿不回,哪怕账面亏损难看,只要能解放你的现金流,这就是跳出负循环、建立现金护城河的第一步。

第三,把消费思维转为配置思维。一百元买东西,换来的是十分钟的快乐;但慢慢积累成存款、资产、现金流,那才是让你睡得安稳的底气。记住,负债从来不是资产,现金流才是真正的资产。在通胀年代,消费激进些无妨;但在通缩下行年份,千万要小心。

真正的底层逻辑是:先留住现金流,再谈资产;先有余力,再有自由。不是你买不起快乐,而是要学会花钱买长久的安心,而非片刻的爽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上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