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是买基金,有人能笑着晒出收益截图,有人却盯着“负收益”页面唉声叹气。这背后的差距,从来不是“运气好不好”,更像一场“种地比赛”——有人懂时节、会照料,有人瞎忙活、乱折腾,最后收成自然天差地别。
同样是买基金,有人能笑着晒出收益截图,有人却盯着“负收益”页面唉声叹气。这背后的差距,从来不是“运气好不好”,更像一场“种地比赛”——有人懂时节、会照料,有人瞎忙活、乱折腾,最后收成自然天差地别。
盈利的基民,大多带着点“老农民”的特质: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等待,从不会因为一阵风吹雨打就把苗拔了。
老张就是典型例子。2020年疫情后,他看身边人都在买基金,没跟风追涨热门的新能源,反而选了一只规模稳定、基金经理任职5年以上的消费主题基金。买入后,这只基金也不是一路涨,2021年下半年还跌了近20%,身边朋友劝他“赶紧卖,别被套牢”,老张却没动——他翻了基金经理的过往报告,知道消费是长期需求,短期波动很正常。
之后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每月工资到账后,固定拿出1000元定投这只基金,跌得越多买得越划算;二是把基金APP卸载了,只在季度末看一次收益。到2023年底,这只基金不仅涨回了跌幅,还额外赚了35%。用老张的话说:“买基金就像种玉米,春天播种后,得等它经历夏天的雨、秋天的风,冬天才能收粮食,总不能刚发芽就挖出来看吧?”
这类基民的核心逻辑很简单:选对“好种子”(优质基金),给足“生长时间”(长期持有),不瞎折腾“拔苗助长”(频繁操作),自然能等到收获。
亏损的基民,则常犯“新手司机”的毛病:看到路口人多就慌,要么猛踩刹车(盲目止损),要么猛打方向盘(追涨杀跌),最后大概率撞得“头破血流”。
刚毕业的小李就踩过这样的坑。2021年新能源基金火得发烫,他刷短视频看到“有人买基金半年翻番”,立马拿出攒的2万元全仓买入。可买入没半个月,新能源板块就开始下跌,短短一个月亏了3000元。小李慌了,怕继续亏下去,赶紧把基金卖了,先亏了一笔“学费”。
没过多久,他又看到医疗基金开始反弹,听说“抄底时机到了”,又把剩下的1.7万元全投进去。结果这次更惨,医疗板块反弹没几天就又跌了,他扛了两个月,看着亏损越来越多,再次“割肉”离场。一年下来,2万元本金只剩1.2万,小李无奈说:“我买基金就像开车,看到别人开得快就跟着冲,遇到点坑就慌,最后不仅没到目的地,还把车刮得全是伤。”
这类基民的问题往往出在三点:一是“追热点”,哪个板块火买哪个,相当于在“高价摊位”买菜,成本本身就高;二是“全仓冲”,把所有钱投一只基金,一旦下跌没有缓冲空间;三是“拿不住”,短期波动就慌着卖,把“暂时浮亏”变成了“永久亏损”。
其实没有绝对“赚钱”或“亏钱”的基金,只有“适合”或“不适合”的买基方式。盈利的人,把基金当成“长期存钱罐”,看重的是基金经理的能力和行业的长期价值;亏损的人,把基金当成“短期赌桌”,想靠运气快速赚快钱。
就像同样是养多肉,有人知道多肉耐旱,少浇水、多晒太阳,就能养得饱满好看;有人天天浇水、频繁挪位置,最后把多肉浇烂、晒死。基金就像那盆多肉,它的“长势”,从来都取决于养它的人,有没有用对方法、有没有足够耐心。
如果你也在买基金,不妨先问问自己:是想当“老农民”慢慢等收成,还是当“新手司机”慌着往前冲?想清楚这点,比选哪只基金更重要。
来源:阿姐爱财有道